日本遊記快速索引

(1) (1) (2) (4) (7) (1) (6) (2) (1) (2) (3) (5) (7) (3) (7) (1) (4) (5) (3) (3) (13) (3) (1) (1) (2) (2) (4) (2) (3) (3) (4) (3) (2) (18) (14) (18) (4) (9) (2) (2) (6)
顯示具有 電影評論-歐美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評論-歐美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

[冷眼] 永遠的馬蓋先,談「光明之子」

老皮已經過世好多年,馬蓋先Richard Dean Anderson今年也已經高齡75歲了!

直接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使館字樣,超帶種的影集

        一部戲劇之所以稱作經典,即是它可以反映一個時代。《馬蓋先》作為八零至九零年代的經典,就是它的劇情敢勇於挑戰當時各種的不公平,而這絕非是今天的DEI族群可以做得到的勇氣。

        當時第五季在美國的上映日期是在一九八九年的九月,一直到一九九零年的四月,你也知道一九八九年的六月發生了哪一件大事,《馬蓋先》的編劇便勇敢地將它寫入劇中,在一九八九年的十一月六日於美國電視網播映,該集的名稱為「Children of Light」,是的,光明之子,以這樣的稱呼盛讚當時的北京學子。

2023年8月9日 星期三

[旅行] 2023年7月韓日跨國行:長崎,伏流傷痕之河的城市(20230731-0801)

RER0019204
長崎原爆中心點

RER0019215
胖子原子彈
        今天是八月九日,人類最近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投放核武器的日子: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2分,胖子原子彈在長崎上空爆炸,造成80000人當場死亡,後續仍有數萬至十數萬人,在幾天至幾年後因輻射而亡。

        這回旅行到了長崎,有個一定要走的地方,那就是長崎平和公園和原爆資料館,因為這是核武器唯二在地球上留下的爪痕,永遠警醒對於戰爭還有莫名幻想的人們。

        廣島在1945年8月6日遭受轟炸以後,第二顆原子彈最後要投在哪裡,執行部隊在收到通知之前,依然還沒有定論,包含小倉、長崎等等九州的城市都在考量之類,到了最後確定的地點是小倉,但因當日氣候和觀測失敗,才轉往次要目標的長崎。最初的投放地點會議甚至還包含了京都與東京皇居,但就是歷史的偶然與必然,廣島與長崎才遭受了轟炸。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影評] 蝙蝠俠:名偵探阿蝙

 

        看完羅伯特派汀森版本的《蝙蝠俠》,必須得說觀眾得要做好準備,因為這次的蝙蝠俠,不是著重在黑暗騎士的非法正義者身份,而是著墨在他也是一位世界最強偵探的角色,因此整體的武打期待,我可以直接跟各位說,在預告中就是差不多了,之前說的什麼史上最暴力蝙蝠俠,那不是真的!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電癮碎碎念] 廿年來的最深情的英雄電影——《蜘蛛人:無家日》

 


        看完了《蜘蛛人:無家日》以後,有太多的情緒與想法需要好好整理,並需要時間消化這一部穿越了二十年,才能好好寫下關於這部集英雄電影之大成的傑出蜘蛛人系列電影。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這部電影的確在編劇上出現了歷來大集合英雄電影的缺陷,以《無家日》的劇情設計來說,和復仇者聯盟的劇情一樣,都受到了系列作觀影的限制,你必須得看過過去蜘蛛人系列的所有電影,在這部大會串的電影中才會有所共鳴,否則你永遠不懂這些反派或三蛛之間的相互吐槽,甚至連劇情設計的動作為何都有人偷笑。但這缺陷完全無損於這部電影設計的初衷:推動荷蘭蛛的成長,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蜘蛛人,以及寫給20年來始終愛著蜘蛛人影迷的情書。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好雷] 終結者——接續與終結

日本版的《終結者:黑暗宿命》海報
        我可真的算是這個系列的老影迷了。記得第一次在大概小二左右的年紀看T1,是在老三台的週末電影時間上映的,最後莎拉躲到鐵工廠中躲避終結者的追擊,如果沒有從液壓機的縫隙中逃脫,並把唯一一次阿諾扮演反派的終結者給終結掉的話,那這整個系列就沒有續集了。我就在非常緊張的狀態下,嚇都快嚇死的把電影給看完,因而留下十足深刻的印象。至於最為經典的T2,當年沒有版權法的狀況下,基隆的第四台竟可與戲院同步播放,但是可能也要變相避免一些問題,只在晚間十點播映,老爸就把當時年紀才三年級的我敢上床去,自己開著電視爽爽看,我只能耳朵貼著牆偷聽,但怎麼可能聽懂英文。

        可是隔年就在阿嬤家租錄影帶,和我弟一起狠狠迷上了T2這部永恆的經典,甚至五年級的時候,還跟一群死黨在班上討論這部絕對令男性熱血沸騰的電影。但是卡麥隆就完全沒有這部電影續作意思,直到2003年,才出現T3。但是T3也僅是賣過去的IP,卡麥隆完全不在製作團隊當中,當然也別提連阿諾演都沒演出只有CG現身的T4了。好不容易T5出來,讓阿諾呈現滄桑感覺,所以這部由艾蜜莉・克拉克「龍母」領銜的再重啟之作,一般都獲得老影迷們的好評,但是全球票房卻也沒有亮麗的成績,導致於我們看不到升級以後的T800在螢幕上戰鬥。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影評] 藍波5:或許不該流的「最後一滴血」

最後一滴血海報
        最近電影的光芒全部被《小丑》吸收,小鎮影院竟然沒上這部最終續集。不過也是啦,這部電影也要有點年紀的上世代動作戰爭片迷,才會進影院捧場吧。

        老兵不死,確實是藍波後期電影的唯一主題,畢竟從第一集開始其實就註定約翰藍波就是個悲劇英雄,所以到了第四集讓他在緬甸最後一場奮戰後回到美國本土,背影走在漫漫長路上,再搭上〈It's a long road〉經典主題曲,這位越戰老兵終於能平靜地回到家鄉。我好愛這樣結局的藍波。
藍波第四集片尾曲,正是經典的〈It's a long road〉
        這應該是史特龍該給藍波最好的結局,對於PTSD的憐憫。

        偏偏第五集出來了,該給老英雄的平靜狠心地收回,讓他崩潰的面對生命中的劇痛,連內心都被掏空——所以他屠殺了敵人,也真的掏空對方的心。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觀影] 奈沙馬蘭式的超級英雄電影——《異裂》

我喜歡這個版本的海報
        今天在進場看《異裂》前,其實有點擔心會不會期待太高了一點,畢竟爛番茄開盤只有30%的新鮮度。不過出了影院,這種疑慮一掃而空,再去看看爛番茄的指數,已經上升到47%,而IMDB開盤則是8.7分,非常兩極化的評價,但我猜測,最後兩個網站上的評分應該會拉近,因為作為三部曲電影的收尾,奈沙馬蘭編導十分成功。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隨筆] 當滑雪進入了生命——觀《極限登峰》有感

《極限登峰》海報
ReR0035751
2016年1月在洞爺湖畔的早晨
        最近看了這部電影兩次。這部電影去年在法國上映,主打取自白朗峰與喜馬拉雅山實景,加上又有滑雪高手滑行助陣,所以獲得極好的票房。故事由法國滑雪天才馬可希菲迪(Marco Siffredi)改編,當然最後是一個壯志未酬有點悲傷的結局——登上聖母峰頂後,由洪賓雪溝下滑,如果成功的話便是全球第一人達到這樣的高山滑雪境界,可惜馬可下滑後至今失蹤。

        為什麼要滑雪,還要滑這種以生死相搏的場域,我想不如說是人想要試圖和自然可以相抗/相協到什麼樣的程度吧。會喜歡上單板滑雪,其實是一句同事的無心插柳,既然都要去雪地了,怎不玩玩滑雪?因為2016年臨時買到特價機票,就直衝北海道去了,但當時只有想想,而沒真的去做,直到第一次見到廣袤大地雪白一片,更看到遠山枯枝襯著白雪這樣的潑墨山水,而要親眼見到這樣的勝景,也就只有往山頭上跑。於是一回台灣便做了功課,隔年冬季就真的出發滑雪去了。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雜談] 不近也不遠的三十年——《一級玩家》雜感

一級玩家美國版與中文版書封
        對科幻小說的喜好,是國三考完高中聯考後跟同學借回來一整箱的倪匡衛斯理系列建立起來的,由此原點出發開拓出自己的科幻小說閱讀版圖。當然,對於「科幻」的喜好可能更早,否則以自己的年齡而言,只能與《星際大戰》、《回到未來》等片錯過,怎麼可能會受到這兩系列電影很大的影響呢?

        所以今年《一級玩家》上映,會在世界掀起高潮是有其道理的,「Cyber」的世界,一直是1980到1990年代很令人嚮往,可以想像得到,卻又不怎麼唾手可及的世界。小說作者暨電影編劇恩斯特就是誕生在這個時代。

        電影《一級玩家》的英文片名,如果是你曾經冒著被父母抓到痛打一頓的風險,出入過街市中隱密的電動間,那你就會對「Ready Player One」非常熟悉。因為當機台還沒有投錢時,就會顯示這樣的字詞,投下了錢,按下1P(1P就是Player One!所以雙打就會有2P出現)按鍵,你就化身為電玩中的龍或肯,打出昇龍拳或波動泉,或者變成三國蜀漢武將,屠宰歷史曹營將領。因此這部片名台譯為「一級玩家」,其實是個美麗的錯誤,他就是指玩家進入虛擬世界的那一瞬間。

        當然這部電影的彩蛋數之不盡,已有專業玩家一一列舉,此處也不需多談。這電影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依循1980年代,非常實際地談近未來的科幻——所以設定年代是2045年。這是作者恩斯特的偏執,因為他熱愛《回到未來》這三部曲電影(也是我的最愛之一)!熟悉這套電影的朋友一定知道,主角馬帝的生活年代是1985年,陰錯陽差之下,他回到了30年前,讓他媽差點愛上他而使自己消失;第二集也因為要拯救自己的兒子而到了30年後2015年,看到了小熊隊拿到了世界冠軍(2015年小熊隊還真的打到了世界大賽,但與世界冠軍擦身而過,但隔年2016就獲得了世界冠軍),然而也因為帶回了運動畫刊的歷年紀錄,差點抹滅了時間線。所以《一級玩家》在2045年的冒險年代設定,就是從2015年後推30年的致敬設定。

        「30年」這樣的設定,離我們不遠,至少在這年紀時,我們可以想到小學一年級的我們是怎麼樣的調皮,印象還十分鮮明,但十多歲的青年們卻無法推想30年前爸媽的年代,以為他離得非常遠。但是這樣的夢想者可以具體的想像30年後的時代,即便有點模糊,卻充滿了很多可能,就如同我愛《回到未來》的一句台詞:「因為你的未來從來沒有被寫定,所以當然有改變的可能。」因此這種近未來一直都是好萊塢導演們設定的科幻年代。例如《銀翼殺手》系列,哈里遜福特在1982年迷倒眾生之作,設定年代就是2019年,而去年的續集正式設定2049年——想像得到,卻觸碰不了。

        因而「30」這樣的數字很妙,孔老夫子也期待人們可以「三十而立」,三十歲的我們,處於與青年熱血相去不遠,還有能力做夢圓夢的時候,但也似乎離年輕有段距離,至少在社會經驗上相對比較圓熟了些。即便年已不惑,似乎也還存在著血氣方剛的模糊印記——而《一級玩家》,正是將這印記清楚的為你浮現,讓你記得你的人生是有過美夢、能有美夢,甚至正在圓夢的一部優秀作品。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觀影] 活著就是希望——敦克爾克大行動

這張海報我很喜歡,漫長的防波堤,似乎也暗示著戰場與家園,或者人性善惡的區隔

        克里斯多福諾蘭兩年一部的大作,在今年上映的《敦克爾克大行動》,不是他所擅長拍攝的科幻電影,而是挑了二戰作為背景的戰爭片,這樣一個與以往風格迥異的創作。老實說,從《記憶拼圖》開始就喜歡他的影迷,在電影上映前,應該都是抱著既喜且憂的心情吧,畢竟不知道首次嘗試戰爭片的諾蘭,會不會在這樣的題材前吃鱉。不過看完了電影,心中這顆大石也就落下了,諾蘭果然是經驗老道的頂級導演,在傳統戰爭片外,另開了一條非常適合他敘事風格的蹊徑。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原力] 願原力與你同在:《星際大戰七部曲:原力覺醒》

一貫的星戰海報設計
一看到老韓和阿秋,一定會忍不住在電影院裡拉弓啊!
        對於星際大戰的粉絲們來說,「STAR WARS」黃色的電影大標一下,約翰威廉斯的星戰交響樂一來,這系列的電影已經成了一部神話,已經沒有什麼好看或不好看的問題了,所以這時候問我這部電影是否值得進戲院,答案永遠只有一個:「快!你沒什麼好猶豫的!」

        《STAR WARS:原力覺醒》這部電影是接續舊三部曲而來的第七部,電影時序與現實中的時間流逝相近,都在西斯大帝死亡後的卅年後故事再開,因而就算是新世代影迷也可以輕鬆觀影,不過若是熟悉整個系列作的老影迷,則會在這部第七集中,見到許多老朋友,彷彿一起再做著年輕的夢。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電影] 這才是魔鬼終結者第三集!

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
        阿諾不當州長以後,每年都有電影上映,這些電影都給了他符合年過耳順的角色,雖然也接了許多二流電影,但佳作卻也不少。然而,他真正的代表作:《魔鬼終結者》,還是大家所最期待的。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勇氣與現實 ── 一千次晚安

一千次晚安海報
        這部電影在海鵬的FB一放出預告片,就非常吸引我去看,雖然這部電影依然是創作而非紀錄片,可是導演Erik Poppe融入自己擔任戰地記者的經驗,將影片拍攝的像是傳記電影,卻又有極強烈的戲劇張力。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好雷】《哥吉拉》──自然的反撲與憐憫

《哥吉拉》水墨風格海報,我好喜歡這張的設計,非常有東方風格!
        小時候記得看第四台時,總喜歡轉到特攝片的頻道去看,那時候跟我弟最愛的是「卡麵賴打」蚱蜢騎士,因為那時根本就不懂那是「假面騎士」,只覺得那兩根觸鬚跟複眼還蠻酷的。此外,也超愛酷斃了的哥吉拉,不過那時候台灣都翻成大恐龍哥斯拉之類的,這幾天回頭先搜尋了一下wiki,沒想到我看過的日本哥吉拉系列電影,竟然有超過十部耶!難怪我會對美版的酷斯拉這麼不屑,因為那根本就是惡搞這個怪獸之王的電影啊,不過裡面的尚雷諾大叔我還是挺愛的。

        這次的哥吉拉電影,擺明了要從上一部好萊塢版酷斯拉扳回傳統哥吉拉影迷的心,特別在上映前強調這是重製版影片,絕非上次的搞笑酷斯拉,海報上面也大大寫上日文「ゴジラ」,想必是有得到日方的認可,當然出現在海報的哥吉拉,也有著一雙粗勇的手臂,用來把敵人KO,那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只是還是有影迷認為這頭哥吉拉看起來皓呆皓呆,而且威猛的胸肌好像有縮水的感覺……關於這一點,我可以非常確定的告訴各位,這部哥吉拉電影會讓你覺得一切都是多慮,因為它在電影中的表現真是「帥、到、破、表」!

        也許導演Gareth Edwards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有些疑慮,因為他前一部作品《異獸禁區》是爛到爆炸的一部片,但看起來他對巨獸情有獨鍾,也怕糟蹋了這頭日本神獸,當然這部片子本來是東映和傳奇要共同製作的電影,所以日方絕對有對劇本給予原著精神的意見,讓這部片回歸到原來的哥吉拉路線,這也讓導演Gareth Edwards從《異獸禁區》的負評中解脫。

        這部電影大概可以說是「美皮日骨」的標準怪獸片,卻又沒有把劇情設定在怪獸對決上,算是正統電影的變奏曲,但是有種非常協調的新鮮感,難怪目前近兩萬票的IMDB評分,還是高達8分,雖然多一點人投票以後,預測這部片的評分可能會落在7.27.5之間,可是這還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

        不過這部電影怪獸的劇情不像是一般想像的那麼多,跟《環太平洋》那種機器人大戰怪獸的豪邁劇情相比,《哥吉拉》很多部份有點像是《柯洛佛檔案》的感覺,但如果哥吉拉要用《柯洛佛檔案》的拍攝方式來拍,那可能很多人都會翻桌。片子還是一本哥吉拉電影,由核彈試爆的紀錄片段開場,強調這些怪物都是「核能失控」下,自然反撲的產物。而電影開場便是日本核電廠的失控,揭開了電影的序幕。

        由於怪獸劇情佔據電影片幅較短,因此人類情感的牽繫變成了這部電影的主軸:夫妻情深、父子情切。在一開始核電廠中布萊恩‧科蘭斯頓飾演的喬與妻子訣別戲碼中,便可以定調。布萊恩的演技技壓所有演員,那幕隔著玻璃掩面哭泣的戲感染到所有觀眾的心,這部電影全部看他的戲就值回票價了。至於其他演員不是演技不好,而是劇情設定與戲份,使演員無法施展手腳,較為可惜,否則以渡邊謙的演技,怎可能沒有好表現,但這部片他就真的只是配角。

        重點怪獸的劇情部份,全片以人類創造出來的核能來做論述主調,兩隻穆透(Muto武藤?!)是吃核能為生,可以趴在核電廠上吸收數座反應爐的核能,讓核能失控地區「淨化」,測不到任何輻射(拜託請到車諾比或福島趴一下),還可以吃掉核廢料(也請到綠島或是桃園一下,拜託),連核彈都可以啃下去!也因為要傳宗接代的關係,所以可能需要核能來作為小孩的養分吧,但核能豈說有就有,因而這次身為核能大國的美國就遭殃了,怪獸不是登陸日本,而是舊金山。整部片子就浸漬在這樣濃稠的反核意識中,這劇情想必也是受到日本311大地震的福島核災事件影響,非常強調人類無法控制核能的將導致自然反撲,把反核的論調大量的埋進劇情當中。至於整體劇情,相對於失去布萊恩以後人類劇情的空乏,怪獸一出現就會把劇情張力拉回,所以導演時不時就得要讓怪獸登場一下,而美軍根本就是來亂的,光穆透一招EMP,就可以電爆美軍了吧。

        自然地,劇情張力最高的部份就是哥吉拉出現並大吼的那一幕了,當謙桑飾演的芹澤博士講出:「讓他們單挑吧!」這句台詞時,觀眾腎上腺素大概就開始飆升了。最後三獸大戰用全知視野掀起了整場電影高潮,也看到了哥吉拉傳統絕招「熱線放射」加上「大甩尾」。一開始哥吉拉被兩隻穆透合攻時有點吃不消,主角適時的炸掉穆透卵讓母獸分心,哥吉拉逆轉戰局開始反擊,背鰭開始集氣時,就知道好看的來了,特攝魂開始出現,果不其然尾巴一巴,公獸就被打爆,母獸則被醉漢喝醉酒的嘔吐攻擊射爆,然後美國得救……雖然看起來很老哏,但這就是哥吉拉啊!更別說最後哥吉拉要返回海中,回頭用力一吼,我整身的雞皮疙瘩都被吼出來了,差點以為會看到「東映」兩個字加上三角形會跳出來,或者哥吉拉的日版主題會演奏出來(我真心的認為片尾曲應該要有主題曲!)。

        這部電影如果是要帶小孩去看怪獸大戰,我想會是非常失望的,因為這部是屬於「大人的怪獸電影」,劇情、音樂、電影意識,這些所帶來的人類無力感非常沉重,即便是最後哥吉拉戰勝回到大海,背景的舊金山市區卻也狼藉一片,尤其最後在棒球場上尋親的插曲,那更是讓人心碎。「大自然是會反撲的,不過它依然還對萬物存在憐憫」所以這部哥吉拉建構在這樣的基調上,詮釋了這種人類末日的無力,以及莫可奈何的人心寄託吧。

        此外,既然這部電影反核的意識如此強大,該反的還是要來反一下!跟我來呼個口號:「停建核四,還權於民!」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白日夢冒險王》:一場浪漫溫熱的結束

這個版本的海報我相當喜歡啊!
        班史提勒今年第五度執導的片子,於聖誕節假期上檔了。這部片子有別於今年年底眾多科幻、奇幻作品而獨樹一格,原本看片名覺得不怎樣的片子,經過了幾次的電影預告,顛覆了我個人的想法,所以依然是去衝了首映。順帶一提,明明英文片名: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其實一點都沒有什麼「王」的說!

SL66-RVP100-20130817-1-013
花蓮海岸
        這部電影算是一部中年大叔面臨裁員前的公路電影,只是在笑料之外,加了很多有點無奈的感覺。主角華特有事沒事就會在某些時候出神,在幻想中將自己英雄化,所以把妹、痛毆老闆等等樣樣來,只是往往這都是想像而已,因為他遇到真實的狀況時,往往都會縮回去。只是電影非常細膩的在他每日的生活,或者是他出走的過程中,讓觀眾逐漸發現華特其實是個一點都不無趣的人,只是生活逼得他如此。

        是啊,我們在十多歲的時候永遠都對未來有著憧憬,永遠都覺得可以靠著自己走出一片天地,所以叛逆,所以不聽人勸,所以跌得頭破血流不會後悔。可是逐漸的,這顆四周都是稜角的石頭,從上游被沖刷到下游,再怎麼銳利的邊角都被打磨成了鵝卵石,然後在一望無際的石灘上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這些石頭的一份子啊!

        只是我們是否可能在圓滑的過程裡頭,還保留一點可以迸裂的機會,讓圓滑可以破裂,轉瞬有著銳利的剖面?

        主角華特就是在找不到特約攝影師尚恩的契機上,讓自己一成不變,連填交友網站資料都有問題的生活得到了一種迸裂的機會,於是跟著喝醉的機師上了飛機,跳海、攀登火山種種想不到的生活一下子塞進了生活!彷彿,從那張年紀已大的臉龐上,找到了當年被老爸剪成龐克頭的十多歲小夥子!當然,這樣的生活也需要有付出,最簡單的就是金錢,電影也敘述到這點的問題,於是旅費拮据了,就得回國了;工作不順遂,就得離開了。只是當自己經歷更多之後,似乎也不怎麼害怕自己的生活難過了,因為從旅程中,你可以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去做!


這是120規格的400TX,片中是135
        所以在電影的最後,那張第25號照片出現在螢幕上時,這樣的浪漫,我覺得這可以算是今年觀賞電影的最佳結束了!

        話外閒聊,因為我個人喜歡攝影,這兩年來也一直在玩底片相機,所以演出尚恩歐康納的西恩潘(帥氣大叔!)在寄來的底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小細節,他所用的底片KODAK 400TX是目前都還有在生產的底片,這支黑白底片可以玩到 ISO 3200都沒有問題,拍起來有粒子,不過那種粒子雖然也是雜訊,不像數位影像的雜訊,頗有風味的。

重點在手上的相機!
NIKON F3/T
        此外,在黑白照片裡頭的向主角招手的尚恩,看起來應該是用萊卡相機,依照主角敘述,他是堅持還在使用底片拍攝的攝影師,所以這部萊卡不會是數位機。加上由整台機子的構造與配色來推斷,這台機子極有可能是M6(不是M3的原因請看照片相機掛環旁,有一塊黑色的部份,M3是全銀色,M6則和照片一樣)!最後尚恩拿來拍攝雪豹的相機,明確的可以看出來,這部相機是NIKON的F3/T(電影中NIKON字樣被修掉了),這台可是F3系列中相當高級的鈦金屬版本,當然啦,尚恩要到喜馬拉雅山上拍攝照片,自然得要堅固的機身囉!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冷酷的SF電影:《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
        看到這部片的預告,直覺就連想到去年的《顛倒世界》,《顛倒世界》有著兩個不同引力的世界,恰好也為富有與貧窮的界分。《極樂世界》對於這樣的概念設定的更為清楚,極樂世界是座在地球上空的衛星站,也是好野人的世界,而且因為有醫療床可以治療疾病的關係,連癌症都可以被清除,所以完全沒有世間的種種問題,人類甚至可以長命百歲;而地球在22世紀因為氣候、人口、疾病的問題,成為像是第三世界的落後國度,接受著極樂世界的極權統治。

顛倒世界
        就在這樣的世界觀設定下,電影從麥特戴蒙飾演的馬克思幼年開始說故事,可見馬克思就代表了破壞這種世界觀的主角,連姓名都是打破這種「種姓制度」的象徵。中間曲折的種種就不多談,最後馬克思因為工作出搥的關係受到重度輻射污染,命在旦夕,因而需要上到極樂世界接受醫療床掃描治癒。整個故事就建構在這樣的連結上,發生了極樂世界與地球之間的平衡破壞。

        有意思的是,麥特戴蒙飾演的馬克思,在長大之後,是個有犯罪性格的角色,整個故事中也充斥著自私自利的想法,為了活命,可以再度犯罪,也可以無情的拒絕愛人的請求。只是很可惜是故事後半上到極樂世界後,馬克思知道關乎打破世界平衡的程式存在自己腦中,而此程式被設定為取出後,宿主即會喪命的狀況下,馬克思轉為願意犧牲自己。這樣的轉折沒有太多的情感交代,讓觀影者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至於奧斯卡影后茱蒂佛斯特所飾演的國防部長,一開始冷酷無情倒是被他詮釋的很棒,只是後來那種對政治的陰險,卻搞得這個角色變成有點不倫不類的壞蛋,不過一開始的演出的確壓倒了本電影所有演員。

        不過SF電影難做的地方,其實都是世界觀會比較大,而電影時間逼人的窘況,這部電影也有同樣的問題。然而把這些缺點稍做忽略,《極樂世界》的冷色調倒是十分顯明的。

遺落戰境
        導演有意要處理一個十分巨大的架構,並形塑出人對「免於自身恐慌」的需求,不過也因為電影的架構太大,為了故事的進行,不得不做出一些細節上的妥協,例如一開始偷渡客們被飛彈擊落,可是後來人蛇集團卻很容易就入侵了極樂世界,這明顯不太明顯。而且明明就是人蛇集團(或說是偷車集團)而已,怎麼會變成擁有解放所有人類的大愛咧?電影約莫兩小時的時間,實在是不夠處理,要是能夠拍攝成六小時的電視電影,我想我們就可以更完整的去看到整個故事的進行。

        日前亦觀賞了湯姆克魯斯的《遺落戰境》,這部電影的劇情也是講述「後地球時代」,雖也在說明地球人的反擊,不過著力點和《極樂世界》不同,敵人是外星人,而非地球人,因此就不必處理政治問題。反之,《極樂世界》就明顯有政治手段甚至是政治的影射,是以整體就需要更為仔細才行,但是電影只在「政變--奪還」兩者之間纏繞,稍嫌可惜了些。但就整部電影的拍攝手法,特效的場面,以及演員的表現來說,依然有進影院的價值。

        更何況,國防部長還被人桶一刀而下台了呢!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超人:鋼鐵英雄 -- 經典的重塑

超人:鋼鐵英雄
        這回的超人,未演先轟動!因為監製兼編劇是神級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啊!而且導演是相當會利用特效與拍攝大場面的《三百壯士:斯巴達的逆襲》導演柴克.史奈德,加上前後兩屆奧斯卡影帝飾演超人的兩位父親,話題性十足啊!

        諾蘭擔任編劇,就是要讓這些經典的漫畫人物從漫畫的框架跳脫出來,看看他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一點都沒有原來蝙蝠俠的負擔,而更多在英雄背後的人性情緒,這回超人也試圖跳脫了漫畫與前面五部電影的主軸,讓超人電影重新活躍在新觀眾的眼前。而史奈德的確也補足了諾蘭在特效上的缺點,不過因為超人幹起架來天崩地裂的,大概很多細節會被漏看,但若去看第二次的朋友,可以看看那些移動很快城市景色,其實都相當的細膩,也可以看到整個劇組處理的用心。

        不過不能動的故事框架還是不能跳脫,超人依然是一個異星人,也還是一個濃眉大眼又超MAN的男子。只是在新的故事中,他一直到33歲,都還不能夠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流浪在美國各地,甚至可能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直到遇到了露易絲與薩德來襲,才逐漸知道自己該扮演的角色。可見,雖然他是地球上最強大的人,但由於他擁有人類的軟弱內心,因此從小有很多的折磨。電影中有一幕是他突然發現自己可以透視他人,與聽見所有的聲音,因此非常害怕的逃出教室,直至他母親到來與他對話,小克拉克說:「世界太大了。」而母親回答:「那你就讓他小一點。」道出了父母給他的價值觀,與他自己其實知道自己能力強大的衝突。更別說青年時期救了同儕卻被看作怪物,還有父親被龍捲風捲走前要他別救自己的橋段,其實克拉克在其中都壓抑了甚多。你也可以看到,導演為了表達人類對於不理解的東西的懼怕時,都有著先行排斥的心理,例如超人竟然自願被軍方上銬,還有軍方對於克利普頓星人的無差別攻擊,直至親眼見到超人對人類的保護或犧牲時,才有最後那一幕將軍對超人的吐嘲:「你是白癡嗎?那架無人機值1200萬耶!」

        好在這部電影中,還有個平衡如此陽剛色彩甚重的露易絲,雖然他的角色與舊版超人比起來並不是相當吃重,可是卻是克拉克找到自己的一個關鍵點,因為第一次有人聽了他的故事後,而願意相信他,並且以朋友的身分為超人掩護自己在人類社會的角色。而更酷的是,環球日報被重新演繹,不是舊版超人任職的報社罷了,而是超人在人類社會中,其身分可以被「保護」的家!

        而片中的兩位父親,則是讓克拉克維持著心中「善念」與「自我認同」的重要人物。羅素克洛飾演的生父,其實是期待兒子走出一條不是一開始就被註定的道路,畢竟克利普頓星上所有的人,在出生前都被法典註定了一生要成為什麼角色,包含生父喬艾爾自己,與反派薩德將軍都一樣早就被註定好的了,因此也只能和克利普頓星同存亡,只有克拉克沒有被註定,所以未來都是未被寫定的。也好在撿到超人的養父凱文科斯納,把他當成一個正常的孩子教養,該有的愛,該有的關懷,該有的教育都讓克拉克能夠擁有,所以超人成了一個擁有人類柔軟內心的鋼鐵男子,當然養父不希望克拉克強出頭,而用生命印證信念的那一幕也非常令人哀傷,克拉克雖然不理解父親所言,但的確在最正確的時間找出了能夠被世人接受的時刻,勇敢的站了出來。

        薩德將軍則是一個悲劇性的反派,其出生就是為了延續克利普頓星人的種族,所以這份信念凌駕於一切,因而他們這群「鷹派」並沒有世俗的道德觀念,所能做的就是用一切的可能性來重建克利普頓星,只是很可惜他們也永遠無法理解與其他族類共處的想法。不過,當他向克拉克說:「我是一個從小就被訓練專注的戰士。」,然後把盔甲卸掉,立即可以集中精神學會克拉克在地球學會的力量時,老實說,我個人覺得這個反派會讓人感覺非常喜歡,所以最後他也為了自己的信念而死時,真的會有一點哀傷感。

        拉哩拉雜說得很雜,其實是自己看了以後還一直在思考,因為諾蘭所寫的劇情不是短短的時間就可以消化得了的,從《記憶拼圖》那個時候起就是如此了。而史奈德拍出灰暗的畫面也可以讓超人背負許多人類原罪的感覺顯現出來。此外,我也注意到導演放了很多人物面部特寫在讓觀眾由演員的眼神來看戲,這真是很棒的做法,尤其看到兩位影帝光靠眼神就可以把角色揣摩的如此深刻,那真是過癮,所以飾演超人的亨利.卡維爾就在與影帝對戲時,明顯稍差了一點點,影帝搶戲啊!因此這樣的編導組合真的非常的到位。

        此外,我看的是3D版本,但說實在,若可以看大影廳的2D版本,我覺得會更好,因為這部電影根本就沒有必要看3D,而且看2D可更加注意他的劇情與畫面細節!推薦看2D影廳,甚至去看2D的IMAX版會更讚!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經典的結束:《黑暗騎士:黎明昇起》

我相當喜歡這版海報
        四年前當兵的前夕,因為後悔沒去看諾蘭版《蝙蝠俠:開戰時刻》所以在台灣上映的第一天便去影院看了《黑暗騎士》,結果在影院裡頭久久不能自已,竟然有人可以把舊版幾乎卡通化的蝙蝠俠設定成具有如此深層劇情的電影,希斯萊傑演的小丑,亞倫艾克哈特演的哈維丹特(雙面人),很多重新設定過的人物都直擊人心,出了影院自己還為蝙蝠俠那種地下正義而思索很多。今年就更不用說了,諾蘭版蝙蝠俠的最後一集《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光看預告就會起雞皮疙瘩的感覺,當然要去看首映早場啊!於是就在上映日,剛好自己生日的那天,換了in89的免費生日禮(真的很推in89!),就在裡面享受了這兩個多小時的電影。

        最後一集的時間點距離第二集已經八年,而蝙蝠俠就在哈維丹特過世之後變成高譚市官方公敵,被所有人緝捕,同時哈維丹特因為蝙蝠俠和警察局長戈登的掩飾之下,沒有將其落入黑暗的那面公佈,反倒促成哈維丹特法案,令高譚市能享有「亂世用重典」下的和平。可是很多黑暗的崛起都是在暗盤底下的,諾蘭在電影的前半部中,刻意的將「和平的破裂」這種原因,建構在「政客的愚昧」之下,為什麼班恩能夠以精心的計畫孤立高譚市,甚至建立起類似前蘇俄那種秘密警察制度,都和資本主義的腐敗有關係。雖然說這些想要瓦解高譚市的敵人似乎有些社會主義的想法在,但是他們在精心的計畫下,其實不是社會主義那種高理想,而是單純的毀滅,因此韋恩老兄所遇到的困難不單純只是漫威英雄們幹掉外星人或是打擊罪惡這麼簡單而已,而是要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城市或說整個邪惡組織的體系。

        從蝙蝠俠的設定來看,其實和鋼鐵人還蠻相似的,都是富甲天下的富豪,也都有研發部門專門研發各種設備,也都是英雄中脫下盔甲就毫無任何超能力的普通人,加上這兩位都是怪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好野人,所做的一切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只是韋恩在諾蘭版中更加上自己賦予自己的責任,這就和東尼史塔克有很大的差異了。所以貓女跟蝙蝠俠說你已經給高譚市太多了,蝙蝠俠卻很沉痛的回答:「還不夠。」那種心情真的令人動容。

        本集說要與第二集來做結合,其實不如說跟《開戰時刻》有更多更緊密的關係,因此建議要去看《黎明昇起》的朋友們,第二集可以當作經典時時複習,可是第一集沒看很多東西都無法做連結,例如:忍者大師、影武者聯盟等等。這集大概只有哈維丹特以及整個高譚市監獄的犯人與第二集有關係,其餘都是第一集的延續,因此很多伏線都可以從第一集挖出來,像是稻草人這集又出來啦!不過也正是因為要顧及到這些前後關係,所以有些敗筆也在這裡,像是班恩其實並非大魔王,掛的也有點糟糕,這就有點讓人不太高興。這也就是第二集相對經典的地方,第二集諾蘭就下重手在小丑(純然的邪惡)和蝙蝠俠(純然的正義)的對決,其餘的都是來幫助這兩個要角的輔助。

        但本集出現的所有要角演技都讓人為之驚豔!局長戈登,要把所有的事實全部埋葬的那種矛盾,可以讓人看見他的掙扎,當然,事實被揭穿後的義無反顧,那也讓人十分佩服。喬瑟夫高登拉維特演的布萊克警官讓人印象深刻,他知道蝙蝠俠就是韋恩,也欣賞蝙蝠俠的勇氣,並願意成為那些少數相信他的盟友,所以說我看到一半就猜他該不會是羅賓吧,果然沒錯!阿福就更不用說了,米高肯恩的演技不用懷疑。瑪麗亞柯蒂詠則成為諾蘭的愛將之一,這位法國美女除了美貌之外,演技自然也是一絕啊,否則哪能跟強尼戴普等人對戲呢?
超正貓女!
         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安海瑟薇演的貓女了!沒有話講,就是「正正正正正正正」,即便沒什麼太過於性感的服裝,但是一穿上貓女那身靚裝,我想沒有男性觀眾會被他融化的吧(女王請鞭打我XD)!不過電影中他如何跟班恩勾搭上,可以成為被班恩用來讓蝙蝠俠「請君入甕」的中間人,我無法在電影中得到徹底的答案,也許得要去看第二次(無誤XD)。不過他所飾演的角色,就跟蝙蝠俠那種純然的英雄截然不同了,他比較像是我們普羅大眾的心理,為了自己可以犧牲掉一些人的命運,但卻保有一種良善的契機。所以到了最後他自己良心未泯,選擇和蝙蝠俠並肩作戰,這則是諾蘭藏在電影後的人性論了。

        克里斯多夫諾蘭真是好萊塢當代商業巨片的大師了,十年來的電影作品,無一不賣座,甚至蝙蝠俠一出手,讓被舊版演爛的片子,翻身成為了三部曲作品的經典!而這最後一集也絕無冷場,在眾多英雄電影中,是既有視覺上的痛快,以及思維上的焠鍊的,算是三部曲電影中很棒的結局電影。當然,第二集的《黑暗騎士》那就又是更上一層,經典中的經典了!

        至於美國發生的血案,導演也致上了深深的哀悼,電影藝術絕不是成為犯罪的藉口,而是一種可以透過它了解現實社會問題的絕佳工具。我為這位迷惘其中的兇手感到不齒,也向罹難者致意。當然李家同教授的言論卻是使人嗤之以鼻的了!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難得的現代海軍電影──《超級戰艦》

超級戰艦
        真是超~~久沒上來更新文章了,看著網誌上的文章發表日期,還一直停留今年的一月廿一日上,頗為汗顏。也許可以說說藉口:其一,遇著本人終身大事,很多瑣碎的事情東忙忙西忙忙,外加半個月的蜜月旅行,時間就被搓掉了,如果可以建議未來的朋友們──婚姻,簡單隆重就好。其二,自己除了閒暇時後讀讀書外,一頭栽進底片相機,尤其是中片幅相機的世界當中。這三個月除了熟悉底片相機的操作之外,竟也學會了沖洗黑白底片!所以有了時間,不是看書、攝影,就是沖洗底片了。其三,最大的理由──懶惰了!

        其實之前看電影時,都沒有看到這部電影的預告片(大概是也混到沒時間進電影院了吧),直到了日本,從關西機場一直到東京街頭,這部電影預告曝光度超高,連晚上打開電視,幾乎每段廣告時間都有廣告!因此留下了被洗腦般的印象。回到台灣來,偶然間看見FB上有朋友寫著:「超級戰艦超好看!」的字句,加上這是孩之寶的玩具電影,衝著《變形金剛》第一集的驚豔程度,就進影院觀影了!不用說,果然讓人十分爽快!

        每年好萊塢拍攝的戰爭或者科幻電影都很多,但不是陸上戰爭,就是空戰。雖然空戰是每個男人的夢想,但是每次飛機都用二戰的近身肉搏,那也很扯,畢竟現在空中載具的戰爭,老早就是視距外戰鬥了,哪還跟你看到飛機才飛彈鎖定。不過海戰電影就很難看見,一般來說,海戰通常出現在像是《神鬼奇航》這種古裝片裡才會看到,可是今天地球的驅逐艦就要跟外星人的船艦開打了!

        我想這部片子為什麼會在日本狂打廣告,原因很簡單,因為淺野忠信演的永田艦長跟主角艾力克斯‧哈波之間的對戲實在太精采了,又可以替日本海上自衛隊作免費的宣傳,那當然日本會狂推這部好萊塢的片子啊!事實上也是這樣,整部電影就著力在這兩位艦長合作演出,其餘劇情......,嗯,反正你給我砲彈飛來飛去,每一分鐘都可以看見誇張的電腦特效那就對了!一掃進電影院前還在擔心它是不是地雷片的疑慮!

        更讓我激動的是,這部電影出動了許多真實的船艦支援,連恩尼遜所待的雷根號航母,還有參孫號、約翰‧瓊斯號,以及成為博物館的戰列艦密蘇里號,都是實景拍攝,整部電影光靠這些真實船艦的加持,使得氣勢非常磅礡。加上電影最後,密蘇里號老兵不死,讓我這幾個月沉醉在老機器中的老靈魂,實在是感動萬分,老成經驗和現代戰爭經驗的火花,靠著「船艦甩尾」轟掉一艘外星驅逐艦,當下真是想要歡呼出聲啊!

        不過可惜的是連恩尼遜這個硬底子的演員,只待在航母裡頭演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戲碼,沒讓他有出鋒頭的機會。如果有第二集,請指揮航母戰鬥群,跟外星航母部隊來個正面轟轟烈烈的對決吧!


P.S. 有一個電影翻譯應該不能夠犯的大問題,整部電影中,艾力克斯‧哈波的軍階都是「Lieutenant」中尉才是,可是字幕卻幫他加了一階,變成了上尉,這真是該打屁股的錯誤!

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包裝著科幻運動主題的親情電影 ── 鋼鐵擂台

我很喜歡這版海報
這幕畫面實在太經典了!
        其實很久前就看完了這部電影,卻一直拖到現在才來寫這篇文章,好像有點太LAG了一點。關於拳擊,我想不得不提的就是日本漫畫經典,梶原一騎的《小拳王(明日のジョー)》,這部漫畫可能在許多沒看過的人的眼中,只有對於常被拿出來惡搞的最後一幕有印象吧,那就是矢吹丈最後一幕燃燒殆盡化成白色坐在角落的姿態。其實這部漫畫之所以成為經典,其實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的日本社會現狀,力石徹(丈的對手)死時,日本竟然還為這位虛構人物舉行喪禮,甚至1960~1970年代的日本學運也拿這部漫畫來作為他們的態度宣誓。其實拳擊運動也就是這麼一回事,經歷半年以上的減重、訓練,為的也就是打上數回合的三分鐘擂臺,將所有的靈魂投注在那敲鐘後的三分鐘。

      其次,拳擊漫畫作品中最著名還在連載的就是到了目前已97集的《第一神拳》,一步已經打了七、八次拳王保衛戰了,還遇不到最終大魔王宮田一郎,就《爆漫王》的理論而言,其實這種漫畫不應該拖長,才能保證劇情絕對精彩,可惜作者將要講的故事線拉太長了。但說實在的,故事一直到鷹村第一次拿到世界拳王,其實都十分好看。除此之外,一步和千堂武士第一次對戰時,千堂最後坐在椅子上那股氣勢絕對是向《小拳王》致敬。喜愛拳擊漫畫的朋友,這部雖然很長,但也值得一看。

        電影的部份,我想席維斯史特龍的《洛基》系列,從年輕拍到老,尤其第六集看到拳王的老態,但史特龍劇本寫的太好,我想很難有拳擊電影可以超越《洛基》的成就。所以很多拳擊電影,即使現在還有一點印象,但真的要馬上列出來的,也就只有《洛基》了吧。但這部《鋼鐵擂台》則是試圖做一點突破,因為人對人的拳擊戰鬥在視覺上可能已經難有新意,而且劇本真正想談的大概也不是拳擊運動而已,而是人類的「善」與不可割裂的「親情」。

        會去看這部電影,其實是有點運氣的,因為是看到《賽德克‧巴萊》前的預告,休傑克曼演了一個十分不負責任的老爸,還有很炫的機器人戰鬥,尤其亞當模仿查理跳起來往宙斯「貓」下去的那幕,就完全說服我進影院觀影了。但進了影院看了這部電影,會發現這根本就完全不是一部科幻運動電影,因為這只是主題的外包裝而已,裡面真正想談的其實是人的情感。

         查理是一個曾經挑戰拳王失敗的人類拳手,但人類已經厭惡人對人的拳擊運動,所以發展出更暴力的機器人拳擊。故事就環繞在這不遠的未來裡頭,主角查理發現了自己和前妻的孩子扶養權還沒清楚,所以為了讓小姨子拿到扶養權,和自己賺一筆的狀況底下,與Dakota Goyo飾演的麥斯得相處一陣子。所以故事就發生在一個不負責任的老爸,也是一個求勝心切的機器人拳手查理和他有點調皮的孩子麥克斯身上。而故事的轉折點,則是沙包陪練機器人亞當的出現,讓兩個人,以及查理的情人貝莉重新認識了查理自己。

        故事十分簡單,也就是段認識彼此的旅程,但是裡面有些細節很有意思。例如日本機器人超惡男子,英文翻成Noisy boy ,看到機器人身上寫的文字時,才知道為啥中文要把Noisy boy翻成超惡男子了。而且這部機器人也是最後魔王的設計師益戶武所設計,所以就在這裡將關鍵串了起來。除了這點,更重要的是沙包機器人的命字:「Atom」,中文字幕直接翻成「亞當」,不過如果你更細心一點,會發現「Atom」意為「原子」,日文為「アトム」,這不就是手塚治虫《原子小金剛》的日文書名嗎?很明顯為什麼不選其他名字,因為這是致敬啊!畢竟裡頭最強的機器人很明顯都是由日本人設計,而且超惡男子還超有日本極道風的。就算不對日本人致敬,想必也是對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致敬,因為「Asimo」讀起來,和Atom很類似,而且有個八卦,據說手塚治虫《原子小金剛》的「Atom」日文讀起來是「atomu」而日本最接近原子小金剛的機器人竟然就叫「Asimo」,以撒‧艾西莫夫正是機器人科幻小說的始祖!機器人三大法則就是艾西莫夫的創造,就算那是科幻,可是卻影響了之後所有機器人研究的學者們,所以,這不是致敬是什麼?總之,導演很細心的注意到機器人名字的選取,我十分喜歡這樣的選名。而電影一路往前到查理漸漸改變之後,開始帶領亞當練拳,自己開始活動許久沒打拳的身體,那副神情實在是和洛基有太多重疊了,加上亞當的連勝,讓老影迷也可以享受到那種洛基以小搏大的運動精神。

        不過電影只是以這些東西作為包裝,將真正的想談的主題「親情」放在最後亞當模仿查理的動作,開始全力還擊,麥斯和貝莉看著努力於拳場上的查理,然後留下眼淚來的那幕表現中全部爆發,最感動人的也正是那幕戲!反而其他的部分在出了電影院後除了很爽外,沒有其他感覺,但那幕兩人的哭戲,你會記得很久!導演也的確達到了他的目的。而最後查理要向兒子說些話時,兒子貼心的說我知道,我會保密的,將整個情緒收進觀眾心裡,那種極東方式的情緒表達,真的是畫龍點睛。因此這電影可以說達到了三贏:科幻的神奇、運動的熱血、親情的感人!

        這部電影真的很值得一看再看,就算是在家裡看DVD也很棒!過年了,大家可以想辦法在年節時候好好觀賞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