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遊記快速索引
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
[攝影] 日本空拍機/無人機申請 日文版登錄流程
因為去日本旅行的關係,想把空拍機拿到日本去飛,尤其自己去的地方多半都是非城市區域,所以除了需要場地方同意才能飛的地方以外,其他野外的地方基本上都是能飛的,而日本也開始導入任何戶外無人機都需要登錄才能飛行的律令,因此我們既然要到人家國家玩,就遵守當地相關規定吧。這篇文章就是透過日文版頁面來申請空拍機登錄的教學文,也算是自己的登錄記錄。各位想要照表操課的朋友們,記得一定要預留時間申請,整個申請流程下來需要七至十個工作天,也就是出國前至少得要留兩個禮拜的時間來申請,以免補件等等耽誤到出國拍美景的機會喔!如果你的出國日期已經確定,那我更推薦至少預留一個月時間來處理,這樣就完全不會耽誤到出國的需求啦。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回到傳統攝影──手邊的幾部傳統相機
這是日前應校刊版面的填稿文章,也是自己在入手相機後,一些零碎稿件的整理,也算是自己這半年來,踏入底片相機世界的一點小小心得。此外,校刊用的照片和本文中所載之示範照有一些不同,各位可以仔細瞧瞧。
回到傳統攝影──手邊的幾部傳統相機
美國著名攝影評論家蘇珊‧桑塔格說過:「攝影擁有一項並不吸引人的聲譽,也即是它是摹仿性的藝術中最現實因而是最表面的。 」要會拍照,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天份或技巧,你所需要的──正是一部相機!然而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中,連手機都可以輕鬆連上網路,化身為一部不錯的隨手相機又有何難處呢?因此Facebook每天都上萬張的照片被上載。以往拍照都要經過複雜的手續,你才能在手中看見那美麗的照片:攝影、沖洗、放相。如今隨拍隨看隨傳,而且一支手機的相機畫素也可以上達千萬,即便洗到50吋也都沒有問題。可是當影像取來相當容易的時候,就會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影像就沒有沒有經過仔細的觀察後取得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國內攝影大師范毅舜也曾說過:「我雖不為這現象擔心(指攝影者什麼都不細心欣賞真正美的事物),卻可惜了數位相機這樣被使用,什麼都拍卻什麼也不細看的貪婪。 」我於是慢慢回到了傳統攝影的領域──使用底片相機。在此,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與數位相機截然不同的底片相機吧!
回到傳統攝影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用考慮到感光元件大小的問題。雖然說單眼相機已經逐漸普及,價格也都十分親民,但是那都不是標準大小的感光元件。標準大小的感光元件是36mm x 24mm的大小,這類的相機稱為全片幅相機,以目前Canon公司最新發表的5D MarkIII來說,這等中階全片幅相機,一部也要價約台幣十萬元。而傳統攝影,不用考慮到片幅問題,因為135規格的底片就一律是36mm x 24mm的大小,所以全部都是「全片幅」,拍出來的畫面自然也比一般非全片幅相機的數位照片精細(若不計大尺寸放相的話)。因此我開始進入底片攝影的世界,重新開始學習攝影。
說是第一次接觸底片相機也不對,至少在我大學二年級前,數位相機其實都還不普及,而我也都還擁有傻瓜相機,因為這種相機通常只有一段快門,幾個等級的光圈,和泛焦的對焦方式,所以你只要擔心當時光夠不夠亮,以及何時要按下快門即可。真正於今年初開始玩底片機,我購入的就是這台Canon QL17相機,除了測光系統需要使用電池外,其餘都是機械式的,完全免電池,換句話說,也就是全部的數值都要自己動手來調整,包含光圈、快門組合,以及對焦方式。所以剛開始拍攝的當下,往往都要花些時間調整這些設定,才能完成一張照片的拍攝,根本無法和數位相機的便利相比。不過也正是因為你得慢慢調整構圖、景深的組合,所以短期內讓我的技術就可以有大幅度的躍進。
比較特別的是這類相機稱為RF相機,亦即疊影(旁軸)對焦系統。他以一面斜角反射光線的鏡子,和相機觀景窗結合,在你調整對焦時,可以看見相機中兩個影像疊合後,就完成手動對焦,比起其他的手動對焦系統而言,真是便利準確很多。而下一部我所擁有的相機,也是屬於RF相機。
這部相機是哈蘇(Hasselblad)XPAN寬景相機,一樣是使用135的傳統底片,可是他比較特別的是,他拍出來的影像是66mm x 24mm的寬闊景象,可以營造出一種壯闊的景觀。我十分喜歡這部相機,因為他的寬廣,所以可以拍攝很多很不一樣題材的照片。不過這台相機雖然掛的是德國的品牌,可是他卻是流著日本血統的。因為當初哈蘇和富士合作研發這台相機,由哈蘇提供資金與設計,再由富士生產,因此這部相機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型號,一種掛哈蘇的品牌,稱XPAN、XPAN2(二代);另外一種掛富士的品牌,稱TX-1、TX-2。兩種品牌的內在其實完全都是富士生產的,但是掛上哈蘇的品牌以後,就有品牌效益,兩者價差竟然可以高達兩萬元。
除此之外,我手頭上還有兩部中片幅相機,既然名曰中片幅,當然底片格式就會比一般片幅的大上很多,這種底片稱為120底片,大小是6cm x 6cm,面積是135底片的4.1倍,因此拍攝這種照片,感覺就和135底片差異很多。下面這台相機是雙眼相機(TLR,Twin Lens Reflex),祿萊(Rollei)公司的Rolleiflex 3.5F相機。
這台相機上面的鏡頭稱為目鏡(Viewing Lens),是取景構圖專用的,真正用來攝影的鏡頭是下方的攝影鏡頭(Taking Lens),使用上十分直覺,這台3.5F甚至還有測光系統,可惜的是它雖然會動,但因為是1960年代的產物,已經失準了。不過就算是這樣,整台相機包含測光是不需要用電的,因此不會有數位相機電池沒電或忘記帶備用電池的狀況發生,只要有底片,就能夠拍。
這台則是單眼相機(SLR,Single Lens Reflex),也是祿萊的產品,Rolleiflex SL66。既然是單眼相機,當然就是各位聽過看過的那種單眼相機,只是它是中片幅,因此做成平面的取景器,而不是一般的觀景窗。這部相機相當沈重,整台一千多個零件只有十個不到的塑膠製品,其餘都是金屬製,因此只要好好愛惜,它就會很耐用。它也完全不用電池,不過比較可惜的部份,就是它沒有測光系統,所以就需要測光表的配合,不過一旦使用得手,照片品質也隨之升級!
相機世界非常深奧,我所擁有所投入的不過只是其中一角。近來有了這些底片相機,我看世界的方式變緩慢了,變細膩了,就像是人生一樣,很多事情可以仔細的品嚐,回過頭來使用數位相機時,拍照的思考與技巧,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改變了觀念,加上自己手工沖洗黑白照片、晒片,以及最後掃描至電腦後的影像成品,雖還未能自己手工放相,但當自己手上拿著這些屬於自己的底片時,真當意義非凡。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攝影對我而言,是我心的反饋,所以我希望能夠繼續在其中沈醉著。
回到傳統攝影──手邊的幾部傳統相機
美國著名攝影評論家蘇珊‧桑塔格說過:「攝影擁有一項並不吸引人的聲譽,也即是它是摹仿性的藝術中最現實因而是最表面的。 」要會拍照,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天份或技巧,你所需要的──正是一部相機!然而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中,連手機都可以輕鬆連上網路,化身為一部不錯的隨手相機又有何難處呢?因此Facebook每天都上萬張的照片被上載。以往拍照都要經過複雜的手續,你才能在手中看見那美麗的照片:攝影、沖洗、放相。如今隨拍隨看隨傳,而且一支手機的相機畫素也可以上達千萬,即便洗到50吋也都沒有問題。可是當影像取來相當容易的時候,就會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影像就沒有沒有經過仔細的觀察後取得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國內攝影大師范毅舜也曾說過:「我雖不為這現象擔心(指攝影者什麼都不細心欣賞真正美的事物),卻可惜了數位相機這樣被使用,什麼都拍卻什麼也不細看的貪婪。 」我於是慢慢回到了傳統攝影的領域──使用底片相機。在此,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與數位相機截然不同的底片相機吧!
回到傳統攝影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用考慮到感光元件大小的問題。雖然說單眼相機已經逐漸普及,價格也都十分親民,但是那都不是標準大小的感光元件。標準大小的感光元件是36mm x 24mm的大小,這類的相機稱為全片幅相機,以目前Canon公司最新發表的5D MarkIII來說,這等中階全片幅相機,一部也要價約台幣十萬元。而傳統攝影,不用考慮到片幅問題,因為135規格的底片就一律是36mm x 24mm的大小,所以全部都是「全片幅」,拍出來的畫面自然也比一般非全片幅相機的數位照片精細(若不計大尺寸放相的話)。因此我開始進入底片攝影的世界,重新開始學習攝影。
Canon QL17 G-II |
敬 ── 松山慈祐宮 - Canon QL17攝 |
Hasselblad XPAN |
男人的夢想 ── 日本, 奈良 - Hasselblad XPAN攝 |
Rolleiflex 3.5F |
這台相機上面的鏡頭稱為目鏡(Viewing Lens),是取景構圖專用的,真正用來攝影的鏡頭是下方的攝影鏡頭(Taking Lens),使用上十分直覺,這台3.5F甚至還有測光系統,可惜的是它雖然會動,但因為是1960年代的產物,已經失準了。不過就算是這樣,整台相機包含測光是不需要用電的,因此不會有數位相機電池沒電或忘記帶備用電池的狀況發生,只要有底片,就能夠拍。
邂逅 ── 日本, 京都南禪院外 - Rolleiflex 3.5F攝 |
![]() |
Rolleiflex SL66及其鏡頭群 |
相機世界非常深奧,我所擁有所投入的不過只是其中一角。近來有了這些底片相機,我看世界的方式變緩慢了,變細膩了,就像是人生一樣,很多事情可以仔細的品嚐,回過頭來使用數位相機時,拍照的思考與技巧,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改變了觀念,加上自己手工沖洗黑白照片、晒片,以及最後掃描至電腦後的影像成品,雖還未能自己手工放相,但當自己手上拿著這些屬於自己的底片時,真當意義非凡。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攝影對我而言,是我心的反饋,所以我希望能夠繼續在其中沈醉著。
Next word? ── 台中日出土鳳梨酥 - Rolleiflex SL66攝 |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敗家] Canon EOS 50 + QL GII 40mm 底片相機!
小時候看到大人們玩相機,總是覺得這個黑色盒子非常的神奇,竟然可以把景色完全保留下來。長大一點,大人開始會把相機交給我,透過小小的觀景窗,按下快門,就完成了一次攝影,一直到大學時代,用的都是定焦的傻瓜相機,只知道找個好看點的景色,透過雙腳自動變焦,然後就喀嚓一聲留下影像。在國中時,大概是在圖書館裡頭瞥到一本攝影書籍,到現在記憶猶新的是:「不要把人物拍攝在中間。」這樣的概念,因此直到真正自學攝影前,就只會這個基本的構圖觀念。
直到上了大四,修了教育學程,摸到了學程中心的數位相機,從此不會有底片購買的困擾,而且還可以光學變焦。於是才開始趁著借學程相機的機會,隨意拍攝一些東西。可是還是不知道快門、光圈是何物。甚至到了研究所,買了Nikon Coolpix 4600,也只會看情況構圖,但漸漸覺得有些東西似乎很有意思,直到強烈感覺這台相機不符所需。於是兩年後換了一台Canon S3IS相機,總算有P、T、A、M等模式,因此在碩三時期總算開始知道所謂的光圈、快門了。
到了當兵退伍,這台高階DC也玩了三年多,所有的功能我認為都已經被我撐到極限,所以就拿第一個月的薪水,購入我人生的第一台單眼相機500D。直至今日,感覺到有了對的機器,攝影真的是個值得投入心力的活動,透過影像,你當下思考是很難假造的。當然對於器材也曾經有過迷思,不過因為自己的克制和銀彈的不足,所以目前的鏡頭還是只有10-22mm、18-200mm、35mm F2這三顆。梁大叔則是這兩部相機入手的「元兇」。原在大學裡頭是學長學弟,但這一年來在攝影的共同興趣以及理念相投下,聊攝影聊的很愉快,他開始投入攝影時間早我很多,所以很多東西讓他幫忙了很多,不過最近開始被他勸敗,買了兩台底片機。
這台Canon EOS 50是美國版本,所以代號變成了ELAN II,是從E-Bay上拍回。剛入手時,裡面還有4張底片,我猜想這捲底片可能在裡面躺了至少5年以上的歷史。因為將他按完之後,竟然發現快門的擊發會卡住!原因就是快門的潤滑油因為相機放了太久,所以變得沾黏,讓快門在動作的時候會卡住。想辦法清了一下,還是會有機會卡住,而且高速快門幾乎每按必卡,所以向當初的賣家反應,他退了美金25元作為維修費用,所以我是以45美元購得此相機全部配件。因此死馬當活馬醫,先用棉花棒沾酒精將快門清了好幾遍,似乎有好轉,可是快門速度如果高於1/500,還是會卡住,因此乾脆直接將一小瓶蓋的酒精倒入快門,嘗試用「洗」的方式來將那些污油沖掉。沒想到這招竟然成效,倒進酒精,確定快門機構全部沾到酒精,放到防潮箱一晚,隔天就全部正常了!於是裝入正片,開始拍攝。
除此之外,還到梁大叔那裡玩到了Leica M6的RF對焦系統,這種對焦系統,真的對於使用習慣的人很方便,所以第一次留下了印象。日前幫他拍了一些E-Bay的東西,就被勸敗Canon QL17 40mm這台比較適合入門的RF相機。所以在露天找到了一台GII,而且是黑色版!就花了一點錢入手。
在相機的照片中,有一個原廠的遮光罩,可是遺憾的是,昨天外出拍照完畢時,明明有將遮光罩拆下放回包包,可是回家一整理,卻發現不見了!急忙原路返回,找了好久,但是卻找也找不到了。唉!現在這個原廠遮光罩想買也很難買到了說,只能期盼明年到日本時,可以在中古商店裡頭找到了。不過這台相機使用如果明白他的機構,其實相當直覺,用起來也十分的有趣,期待第一捲底片沖出來的成相。還有個題外話,這台相機是梁大叔幫我測試拿機的,所以跟他拿回來的時候,他帶了Yoshica Mat 124G和Fujifilm TX-1拍攝的正片給我看看,這台TLR跟大人的科學根本不能比較啊!對焦系統可以對的好仔細!而TX-1的正片,跟掃成的電子檔層次根本不能比較,對我來說,這些底片影像的呈現,是相當震撼的!我從來沒有這麼仔細看過照片!結果就是回來後,一直上E-Bay......。
這兩台相機,因為都是傳統底片相機,EOS 50還可以說只差在LCD螢幕,可是QL17卻要全部手動,不過這兩台的焦長,EOS 50是35mm,QL17則是40mm,差了5mm雖然有差異,可是至少還算差距不大,所以幾十張下來的練習,逐漸可以掌握自己在拍什麼東西,腦袋裡頭的畫面似乎是比數位相機的使用清晰一點點,當然,攝影這東西,是沒有答案與止境的,雖是興趣而已,自己卻可以求得明顯的進步。
直到上了大四,修了教育學程,摸到了學程中心的數位相機,從此不會有底片購買的困擾,而且還可以光學變焦。於是才開始趁著借學程相機的機會,隨意拍攝一些東西。可是還是不知道快門、光圈是何物。甚至到了研究所,買了Nikon Coolpix 4600,也只會看情況構圖,但漸漸覺得有些東西似乎很有意思,直到強烈感覺這台相機不符所需。於是兩年後換了一台Canon S3IS相機,總算有P、T、A、M等模式,因此在碩三時期總算開始知道所謂的光圈、快門了。
到了當兵退伍,這台高階DC也玩了三年多,所有的功能我認為都已經被我撐到極限,所以就拿第一個月的薪水,購入我人生的第一台單眼相機500D。直至今日,感覺到有了對的機器,攝影真的是個值得投入心力的活動,透過影像,你當下思考是很難假造的。當然對於器材也曾經有過迷思,不過因為自己的克制和銀彈的不足,所以目前的鏡頭還是只有10-22mm、18-200mm、35mm F2這三顆。梁大叔則是這兩部相機入手的「元兇」。原在大學裡頭是學長學弟,但這一年來在攝影的共同興趣以及理念相投下,聊攝影聊的很愉快,他開始投入攝影時間早我很多,所以很多東西讓他幫忙了很多,不過最近開始被他勸敗,買了兩台底片機。
![]() |
Canon EOS 50 (ELAN II) |
這是用EOS 50剩下來底片的試拍照,成果其實很不錯。1/20,F2。 |
Canon QL17 GII 黑色版 |
這兩台相機,因為都是傳統底片相機,EOS 50還可以說只差在LCD螢幕,可是QL17卻要全部手動,不過這兩台的焦長,EOS 50是35mm,QL17則是40mm,差了5mm雖然有差異,可是至少還算差距不大,所以幾十張下來的練習,逐漸可以掌握自己在拍什麼東西,腦袋裡頭的畫面似乎是比數位相機的使用清晰一點點,當然,攝影這東西,是沒有答案與止境的,雖是興趣而已,自己卻可以求得明顯的進步。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大陸山寨腳架 ── Jusino TK-255 + BT-02
新入手的腳架,上方為腳架背袋未拆開,下方為拆封後的零件群 |
今年八月中旬和女王到中部旅行,到了埔里紙教堂時,架起腳架拍了幾張照片,沒想到那跟了我們五、六年的腳架,竟然在三向雲臺塑膠的部分發生斷裂,而且那是比較陽春型的錄影機腳架,因此雲臺是無法分離的,即使還頗為粗勇,但也就只好開始物色新的腳架了。
對新的腳架有幾個期待:其一,最重要的是「輕便」;第二,收合長度要短;其三希望能夠有其他的特別使用功能。不過要我買GIOTTOS或Manfrotto,我只能說「麥鬧啊」,動輒腳架加上雲臺就要破萬,這條錢我花不起呀!轉而向一些比較低價位的腳架去找,但要上我的500D + 18-200mm這顆鏡頭,還是得要有點穩定度,所以兩千元以下的腳架感覺架上去後相機恐怕會傾倒,十分危險。因而爬了好幾個月的文,看到了大陸有很多自產的腳架,CP值都很高,所以開始找這些「山寨」版,卻又用料實在的腳架了。
腳架的雲臺部份,Jusino BT-02,據說單售價格為2000元台幣 |
未搭上中柱的單腳架! |
這支Jusino腳架,和Fotopro C5i相比,所有功能幾乎都一樣,含雲臺的重量也在1.3公斤左右,收合高度約在40公分,因此十分符合我的要求。本想上淘寶網下訂的,可是最便宜的價格約莫台幣3300元上下,而台灣水貨商大概是3700元,在不熟悉淘寶網的交易系統下,台灣的拍賣系統還是令我安心一點,因此雖然貴了幾百元,可是還是下訂了。
很快的,今天收到了腳架。我訂的是黑色款,畢竟腳架還是低調一點的顏色比較妥當。它還有紅色和藍色款式的。這是我第一次使用這種攝影專用腳架,所以摸的比較久,加上萬向雲臺的設計,讓我不再受限於三向雲臺。不過這顆BT-02萬向雲臺如果轉的角度比較大,恐怕調整水平的時候要注意更多水平儀的部份,因為它僅有橫向移動的刻度而已,我想我自己得要做個「絕對水平」的記號在雲臺上面,方便我快速「歸位」。至於其他資訊,我想我就不必當個資料庫了,各位只要google就可以囉!
貼心的快拆版,不用再掏錢了。還有掛重物的中柱掛鉤,以及裝上短中柱後的最低角度! |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大人的科學 ── DIY的雙眼相機
肖想了好久的TLR,雖然它只是個組裝的玩具 |
當我要買些書結帳回家時,剛好看到門口陳列的一些折扣品,於是就看到了我肖想了一兩年的這本《大人の科學》二十五期有八五折的折扣。《大人の科學》是一本科普雜誌,每期的內容都有一個主題,像是TLR(Twin Lens Reflex)雙眼相機、電吉他、機械時鐘等等,重點是,他都會附上一個讓讀者組裝的玩具,而且這些玩具也的確都可以作用!而這第二十五期,是在兩年前就已經出版,剛上市時,還一度洛陽紙貴,甚至台灣還進不到貨的狀況。不過因為很熱門,所以就會有貨商炒高價格,我因此而沒有急著入手。直到上週五,看到原本賣台幣一千元的雜誌打八五折,心裡盤算了一下,就算以日幣兩千五百元原價折算,也差不多這個價格,是可以入手的時間了,所以袋子裡頭就多了這本雜誌了(應該說,是為了相機買雜誌XD)。
回家後迫不及待拆開包裝,立刻依照雜誌圖說組裝起來,慢慢邊看電視邊組裝,大約也才花了一個多鐘頭就搞定了,如果說不一心二用,那大概半小時多一點就可以 搞定了吧。當然組裝說明一定是日文的,可是雜誌的圖說話的相當精細,加上每個男生小時候都會有組裝過鋼彈的經驗,這種小兒科的組裝,自然不成問題。當然比 較重要的部份,或者是圖文組裝說明,因為在我一邊看電視一邊組裝就完成的狀況底下,完全忘了拍攝照片,所以請各位想看的話,就拉到本篇文章最下面的連結看 看專業的圖說吧!
從上方看下去的對焦屏,看到沒,有景深喔!但因光圈頗小,我猜應該是沒這麼明顯的景深啦! |
下面那個裝置是過片計數器XD |
這樣的相機,畫質一定不好,可是拍照嘛,不就是自己在其中得到樂趣嗎?過兩天底片入手後,再慢慢拍攝一些東西來看看,不過,基隆這樣的雨天,我要等到什麼時候可以出動這台相機咧!該不會是要我用真的用那些勉強做出來的B快門或是玩重複曝光吧XD
我就把這台相機相關的連結,放在下面讓各位參考看看囉!
相關連結:
[大人的科學]35mm雙眼腰平相機 (Mobile01)
【開箱文】大人的科學25期 35mmTLR (臺灣針孔攝影聯盟)
http://blog.yam.com/kenny0620/article/27961600
《大人の科學》第25期官方網站介紹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