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到大人們玩相機,總是覺得這個黑色盒子非常的神奇,竟然可以把景色完全保留下來。長大一點,大人開始會把相機交給我,透過小小的觀景窗,按下快門,就完成了一次攝影,一直到大學時代,用的都是定焦的傻瓜相機,只知道找個好看點的景色,透過雙腳自動變焦,然後就喀嚓一聲留下影像。在國中時,大概是在圖書館裡頭瞥到一本攝影書籍,到現在記憶猶新的是:「不要把人物拍攝在中間。」這樣的概念,因此直到真正自學攝影前,就只會這個基本的構圖觀念。
直到上了大四,修了教育學程,摸到了學程中心的數位相機,從此不會有底片購買的困擾,而且還可以光學變焦。於是才開始趁著借學程相機的機會,隨意拍攝一些東西。可是還是不知道快門、光圈是何物。甚至到了研究所,買了Nikon Coolpix 4600,也只會看情況構圖,但漸漸覺得有些東西似乎很有意思,直到強烈感覺這台相機不符所需。於是兩年後換了一台Canon S3IS相機,總算有P、T、A、M等模式,因此在碩三時期總算開始知道所謂的光圈、快門了。
到了當兵退伍,這台高階DC也玩了三年多,所有的功能我認為都已經被我撐到極限,所以就拿第一個月的薪水,購入我人生的第一台單眼相機500D。直至今日,感覺到有了對的機器,攝影真的是個值得投入心力的活動,透過影像,你當下思考是很難假造的。當然對於器材也曾經有過迷思,不過因為自己的克制和銀彈的不足,所以目前的鏡頭還是只有10-22mm、18-200mm、35mm F2這三顆。梁大叔則是這兩部相機入手的「元兇」。原在大學裡頭是學長學弟,但這一年來在攝影的共同興趣以及理念相投下,聊攝影聊的很愉快,他開始投入攝影時間早我很多,所以很多東西讓他幫忙了很多,不過最近開始被他勸敗,買了兩台底片機。
這台Canon EOS 50是美國版本,所以代號變成了ELAN II,是從E-Bay上拍回。剛入手時,裡面還有4張底片,我猜想這捲底片可能在裡面躺了至少5年以上的歷史。因為將他按完之後,竟然發現快門的擊發會卡住!原因就是快門的潤滑油因為相機放了太久,所以變得沾黏,讓快門在動作的時候會卡住。想辦法清了一下,還是會有機會卡住,而且高速快門幾乎每按必卡,所以向當初的賣家反應,他退了美金25元作為維修費用,所以我是以45美元購得此相機全部配件。因此死馬當活馬醫,先用棉花棒沾酒精將快門清了好幾遍,似乎有好轉,可是快門速度如果高於1/500,還是會卡住,因此乾脆直接將一小瓶蓋的酒精倒入快門,嘗試用「洗」的方式來將那些污油沖掉。沒想到這招竟然成效,倒進酒精,確定快門機構全部沾到酒精,放到防潮箱一晚,隔天就全部正常了!於是裝入正片,開始拍攝。
|
這是用EOS 50剩下來底片的試拍照,成果其實很不錯。1/20,F2。 |
除此之外,還到梁大叔那裡玩到了Leica M6的RF對焦系統,這種對焦系統,真的對於使用習慣的人很方便,所以第一次留下了印象。日前幫他拍了一些E-Bay的東西,就被勸敗Canon QL17 40mm這台比較適合入門的RF相機。所以在露天找到了一台GII,而且是黑色版!就花了一點錢入手。
在相機的照片中,有一個原廠的遮光罩,可是遺憾的是,昨天外出拍照完畢時,明明有將遮光罩拆下放回包包,可是回家一整理,卻發現不見了!急忙原路返回,找了好久,但是卻找也找不到了。唉!現在這個原廠遮光罩想買也很難買到了說,只能期盼明年到日本時,可以在中古商店裡頭找到了。不過這台相機使用如果明白他的機構,其實相當直覺,用起來也十分的有趣,期待第一捲底片沖出來的成相。還有個題外話,這台相機是梁大叔幫我測試拿機的,所以跟他拿回來的時候,他帶了Yoshica Mat 124G和Fujifilm TX-1拍攝的正片給我看看,這台TLR跟大人的科學根本不能比較啊!對焦系統可以對的好仔細!而TX-1的正片,跟掃成的電子檔層次根本不能比較,對我來說,這些底片影像的呈現,是相當震撼的!我從來沒有這麼仔細看過照片!結果就是回來後,一直上E-Bay......。
這兩台相機,因為都是傳統底片相機,EOS 50還可以說只差在LCD螢幕,可是QL17卻要全部手動,不過這兩台的焦長,EOS 50是35mm,QL17則是40mm,差了5mm雖然有差異,可是至少還算差距不大,所以幾十張下來的練習,逐漸可以掌握自己在拍什麼東西,腦袋裡頭的畫面似乎是比數位相機的使用清晰一點點,當然,攝影這東西,是沒有答案與止境的,雖是興趣而已,自己卻可以求得明顯的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