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角頭》海報 |
日本遊記快速索引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普雷] 號稱「寫實」的黑道電影《角頭》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真正的人 ── 《賽德克‧巴萊》
![]() |
霸氣十足的莫那魯道 |
雨中的演武場 |
電影改編自「霧社事件」。霧社事件這個名詞,大概就頂多出現在國、高中歷史課本中,短短的幾行或幾段文字而已,甚至連莫那魯道是誰也都沒有提及。在此,我想我也不多談這霧社事件,因為維基百科有十分詳細的資料可供查詢(我在上方有放入連結),反倒是這部電影在觀賞後,其後座力十足,逼得你不得不去思考有關於台灣價值的一些問題。
霧社的軍火庫房,莫那魯道就是從這裡背了十多把槍出去 |
警察課霧社分室的主辦公室 |
電影中的雜貨店 |
花岡一郎、二郎書於壁上的絕命詞 |
日本人在霧社設置的公學校,也是霧社事件日本人遭到屠殺最慘烈的戰場 |
校長官舍。田中千繪飾演的日本女性與很 多的日本小朋友,就是在左側廂房被殺害 |
此外,就魏德聖的選角而言,林慶台的中年莫那魯道,真的是演到骨子裡了。青年莫那魯道在前述說過,僅止於一個驍勇善戰的勇士。可是成為頭目以後的莫那魯道,因為年紀焠鍊出來的智慧,加深了他的思考,並融焠於本身的武勇當中,所以林慶台飾演的莫那魯道霸氣十足!可是那種霸氣在一開始坐在屋前抽菸時,卻是極度的內斂,直到他親自前往被年輕族人打傷的警官處謝罪後,被無禮的對待,才猛然爆發出來(連狗都給他吼的縮回去了)。因而你不得不喜歡與讚嘆這個腳色被林慶台詮釋的如此精妙!
莫那魯道剪影 |
其實電影雖然長達兩個多小時,但是因為魏德聖的敘事功力實在了得,所以整部片完全沒有「拖戲」的感覺。最後結束在莫那魯道坐在學校前廣場的升旗台上,彷彿他已經了解了尚未爆發的大戰即將來到一樣。因此你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實際上不會思考太多,會被劇情牽著走。但散場之後,電影卻會在你的腦袋裡頭盤桓不去,帶出了許多問題。台灣的價值究竟在什麼地方,在我大學唸中文系的過程中,老實說,我從來沒考慮到所謂的本土價值究竟是什麼,我真的天真的只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才是我們應該要關注的重點。可是慢慢的年紀越大,價值觀卻越來越迷惘,要一直等到2006年,參與「紅衫軍大遊行」,我的想法才慢慢改變。
左圖為片場霧社街街景,右圖則為維基百科上的歷史實景照片,相似度極高! |
霧社街景 |
演武場全貌 |
演武場內柔道練習示意 |
從演武場下望的霧社街景 |
當然這部片子也有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場面,套一句《爆漫王》的詞語,那種搞笑是屬於「嚴肅的搞笑」。例如馬如龍飾演的漢人交易商老闆,他對著莫那魯道說:「你不要在這裡亂來!」時,就莫名奇妙的令人發噱。中年莫那魯道對著日本人大吼時,狼犬卻退了回去時也是一樣。這麼一來,再不到兩週後就要上映的下集《彩虹橋》就更令人期待了!
對了,也順道提醒各位,目前《賽德克‧巴萊》電影在林口搭建的霧社街景,展期最多只有半年,有興趣的各位不妨花個小錢,前往林口片場一睹風采喔!魏導的細心,真的可以在片場中大大小小的景物當中觀察的到,加上目前每一小時都有導覽員的解說,如果挑選非假日的早上前往,參觀品質應該不錯。我和女王很遺憾的只能在週末前往,人潮雖有控制,但還是很多人,不過比起爆滿的花博則是好太多就是了!
更多的林口片場照片在此:http://www.flickr.com/photos/doggo1981/sets/72157627705794826/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能有多少不捨?──《唐山大地震》
實際上,對於這些有關傷逝追悼的電影,我是有興趣,不過卻非常害怕。我看的最近一部傷逝電影,記得是在幾年前,一個人在家裡靜靜看著有關於九一一事件的電影《從心開始(Reign Over Me)》,看著亞當山德勒所飾演的角色自己一個人說出自己對於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導演刻意將這段影片定焦,而且是完完全全的獨角戲,毫無配樂的橋段,亞當山德勒那樣撞擊人心的獨白,讓我整個人陷入一種極盡哀傷的情緒,然後崩潰大哭,那種逝去的傷痛一直纏繞著我很多天。所以我對樣這種電影的情緒承受力,其實要做好很大的準備。
而馮小剛的這部《唐山大地震》,在台灣則是未演先轟動,因為大陸內地、香港等地先上演,台灣則是在網路上可見許多正面的評價,因而才決定觀影。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時,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和我同年齡的朋友們,大概都是那年成為大一學生,剛好921地震當天正是開學的前一天。當天半夜就被地震搖醒,也從來沒有感受過這麼強烈的震度,所以整個人坐在床上根本就是傻住的,直到了隔壁房間的學長開始打了電話,從各通電話中的談話間陸續了解到了災情似乎很嚴重,才驚覺事態不對,應該趕快打電話回家,我還記得電話剛通時,老爸一聽到我的聲音,我還沒開口,他們就先問:「沒事吧?」這樣的一段記憶,一直讓我很難忘記。
這部電影,也是一開始沒多久,就發生了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的電影海報,有一張寫著「23秒,32年」所以主震應該是23秒,不過電影中的搖動至少歷經三分鐘。除去這部份或許有些誇張之處,剩下的就是令人動容的親情了。「都救吧!」當然是一個龍鳳胎母親死去丈夫之後,對於被壓在瓦礫堆中兒女的呼喊,可是兩個只能救一個,母親依然哭喊著:「都救吧!」卻無可奈何。於是只救出了弟弟,挖出了姐姐的「屍體」。但最後姐姐奇蹟似的生還,耳邊卻只聽見了母親後面那句「救弟弟」,帶著這「恨」過了32年。
殊不知,從此開始卻各自展開長達32年那樣「不捨」的人生。母親不捨死去的丈夫和女兒,唐山舊居一住30年;弟弟不捨母親三生之恩,侍親至孝;姐姐則捨不去唐山大地震後創傷,封閉內心30年;養父不捨妻子、女兒,相守、等待了30年。一個人究竟有多少30年可以過,卻都在這樣悠悠的不捨中度過了,原諒了。
在這樣的情感之中,我的情緒一直被堆積著。記得最近情緒被堆積的如此之厚,則是在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本書了,夜讀此書,久久不能成眠,今天看了這部電影,勢必輾轉反側而不得寤。
中國人這個民族,萬般情緒皆可淡泊,唯親人之情,是烈之如酒,濃之如血,深之似海。所以,大難之來,所有的情緒化為千絲萬縷,都牽繞在至親身上。《唐山大地震》中亦如是,整部電影的情感,其實都是非常壓抑的,但卻拉扯出中國人那種綿長,永遠不可能連根拔除的親情。因此,母親大悲之後,還要忍痛接受婆婆要求的骨肉之別,直到孩子回頭決定與母親同在,才放聲哭喊;一個全然慈愛的父親,直到女兒不見音訊,為了尋女才第一次動手打人,也在女兒失而復得之後,才宣洩出情緒,回頭卻望向熟睡的外孫女;而女兒則在救災的同時,發現了母親不只有說「救弟弟」這三個字,而是無法「都救吧」之下的無奈與痛苦,轉而將恨化為愛,以及深深的自責。
這部電影是和爸媽同看的,沒有在劇情的推展中講話是很難得的,就這樣靜靜的看完電影。同時我的眼角的餘光,瞥見了父母總在悠悠的不捨之中擦拭淚水。
延伸閱讀:跳不出的傷痛與解脫 ── 張翎的《餘震》
而馮小剛的這部《唐山大地震》,在台灣則是未演先轟動,因為大陸內地、香港等地先上演,台灣則是在網路上可見許多正面的評價,因而才決定觀影。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時,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和我同年齡的朋友們,大概都是那年成為大一學生,剛好921地震當天正是開學的前一天。當天半夜就被地震搖醒,也從來沒有感受過這麼強烈的震度,所以整個人坐在床上根本就是傻住的,直到了隔壁房間的學長開始打了電話,從各通電話中的談話間陸續了解到了災情似乎很嚴重,才驚覺事態不對,應該趕快打電話回家,我還記得電話剛通時,老爸一聽到我的聲音,我還沒開口,他們就先問:「沒事吧?」這樣的一段記憶,一直讓我很難忘記。
這部電影,也是一開始沒多久,就發生了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的電影海報,有一張寫著「23秒,32年」所以主震應該是23秒,不過電影中的搖動至少歷經三分鐘。除去這部份或許有些誇張之處,剩下的就是令人動容的親情了。「都救吧!」當然是一個龍鳳胎母親死去丈夫之後,對於被壓在瓦礫堆中兒女的呼喊,可是兩個只能救一個,母親依然哭喊著:「都救吧!」卻無可奈何。於是只救出了弟弟,挖出了姐姐的「屍體」。但最後姐姐奇蹟似的生還,耳邊卻只聽見了母親後面那句「救弟弟」,帶著這「恨」過了32年。
殊不知,從此開始卻各自展開長達32年那樣「不捨」的人生。母親不捨死去的丈夫和女兒,唐山舊居一住30年;弟弟不捨母親三生之恩,侍親至孝;姐姐則捨不去唐山大地震後創傷,封閉內心30年;養父不捨妻子、女兒,相守、等待了30年。一個人究竟有多少30年可以過,卻都在這樣悠悠的不捨中度過了,原諒了。
在這樣的情感之中,我的情緒一直被堆積著。記得最近情緒被堆積的如此之厚,則是在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本書了,夜讀此書,久久不能成眠,今天看了這部電影,勢必輾轉反側而不得寤。
中國人這個民族,萬般情緒皆可淡泊,唯親人之情,是烈之如酒,濃之如血,深之似海。所以,大難之來,所有的情緒化為千絲萬縷,都牽繞在至親身上。《唐山大地震》中亦如是,整部電影的情感,其實都是非常壓抑的,但卻拉扯出中國人那種綿長,永遠不可能連根拔除的親情。因此,母親大悲之後,還要忍痛接受婆婆要求的骨肉之別,直到孩子回頭決定與母親同在,才放聲哭喊;一個全然慈愛的父親,直到女兒不見音訊,為了尋女才第一次動手打人,也在女兒失而復得之後,才宣洩出情緒,回頭卻望向熟睡的外孫女;而女兒則在救災的同時,發現了母親不只有說「救弟弟」這三個字,而是無法「都救吧」之下的無奈與痛苦,轉而將恨化為愛,以及深深的自責。
這部電影是和爸媽同看的,沒有在劇情的推展中講話是很難得的,就這樣靜靜的看完電影。同時我的眼角的餘光,瞥見了父母總在悠悠的不捨之中擦拭淚水。
延伸閱讀:跳不出的傷痛與解脫 ── 張翎的《餘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