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明鳥居中間嵌入「天主教會」四字,似乎也不突兀 |
|
新城太魯閣車站,新站體取山與河谷意象,新穎美麗 |
日前在FB上連續近廿日左右,看到高中導師何老師徒步由東部環遊台灣的遊記,每天的文章都是一堂重要的台灣歷史課程,藉由這樣的遊記,我不懂或有興趣的部分,都可以自行搜尋史料來進行閱讀,每天讀來非常過癮。也因為某些陰錯陽差的原因,所以原來直抵花蓮就應該從機場飛往香港,卻多留了一日在花蓮,因而想起老師所介紹的新城天主堂一文,便騎車前往參觀。
說起新城,大約就會和太魯閣連上等號。沒錯,這裡的確是前往太魯閣最近的一個火車站,從火車站走到台九線上,便有巴士直抵太魯閣,更且新城在過往便是通往太魯閣族的一處入口,因此火車站更名為「新城太魯閣」火車站,歷史意義恐怕大於地理意義吧。當然,來到此處的遊人們,佳興冰果室的檸檬汁大概會是主要目的,但若帶上一杯檸檬汁,散步三百公尺到新城天主堂一遊,則此遊更具有深刻意義,因為日本人治台,與原住民之間的問題可比漢人更為糾結。
|
聖母園原為神社所在地,旁有當初所植老松與石狛犬鎮守 |
新城天主堂前身為新城神社,花蓮縣文化局如此記載:「
新城鄉原為太魯閣族與阿美族南勢群居地。日據時期,日軍一連串討伐太魯閣地區原住民,引起彼此緊張對立,明治29年(1896)12月發生了駐守新城的分遣隊一名士兵欺辱玻士林社的少女,引起族人憤慨,在漢人通事李阿隆協助策劃下,由赫赫斯社的頭目哈鹿‧那威和玻士林社頭目率領各社壯丁,將十三名日軍全數殲滅,史稱「新城事件」,也埋下了大正3年(1914)的「太魯閣戰役」的導火線,「新城事件」可說是東臺灣第一次臺灣人民抗日行動的重要事蹟,極具歷史價值。新城事件發生後,為了紀念殉難的軍警人員,日本政府於大正3年(1914)建造木造納骨堂,大正9年(1920)又設立「殉難將士瘞骨碑」;後於昭和12年(1937)在舊址西南側(今聖母園)以鋼筋混泥土材質建造神社。」此地神社為陣亡將士所建,說起來很像是國民政府入台後的忠烈祠,有趣的是台灣的日遺建築中,神社建築也通常被國民黨人改為忠烈祠,只是後人祭祀時大概不會知道這些所謂的「忠烈祠」祭祀的對象,其實是當初與台灣敵對的中國人,因為二戰時期,台灣的國籍可是日本人啊。此外,文中所提的「太魯閣戰役」,日軍以兩萬人對抗五千人太魯閣族的故事,也足以媲美賽德克巴萊啊!
|
練習曲書店 |
整體天主堂境內,除了神社建築早已消失以外,整個天主堂境內的神社遺跡基本上保留相當完整,鳥居、石狛、古松,處處是日遺建築的味道,參道前亦有夫妻樹樟木,在亞熱帶國家這樣的樹林與建築結合者,已屬少見,非常值得前往一觀。天主堂前還有一間「練習曲」二手書屋,愛書人也可在此淘書。
年紀越大,看到台灣無論是政治、認同,或是教育等等各種方面常會出現混亂的情況,其實是傷心的,但唯有歷史會留下,只是如何詮釋歷史,卻又是各具其說。這時候,寧可踏上旅程,好好看看遺留至今的建物或遺跡,你會更清楚你身處在哪裡,又該做怎樣的認知,而不是在金錢經濟掛帥的社會裡,盲目隨波逐流,認同別人的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