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遊記快速索引

(1) (1) (2) (4) (7) (1) (6) (2) (1) (2) (3) (5) (7) (3) (7) (1) (4) (5) (3) (3) (13) (3) (1) (1) (2) (2) (4) (2) (3) (3) (4) (3) (2) (18) (14) (18) (4) (9) (2) (2) (6)
顯示具有 書櫃迷蹤-華文創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書櫃迷蹤-華文創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隨筆] bootleg這個單字

馬世芳《歌物件・靴子腿》

        自己對於「bootleg」這個字的認識,得從我熱愛打電玩的童年說起,不過這樣太久了,就直接跳到我玩了電腦以後,開始知道在電腦上可以重現當年幼時紅白機遊戲的那個時候說起。第一部電腦是intel pentium 133Mhz,與現在動輒四核心三核心的手機來比較,那可以說是恐龍時代的東西了,但這傢伙還是陪了我超過三年的時間。上了大學,對於學校的電算中心網路飛快而且可以用到飽,就一頭栽進那樣的世界中了。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張大春的四季,尚欠冬日──漫談張大春書籍閱讀

張大春筆記小說系列──《春燈公子》、《戰夏陽》、《一葉秋》
        這整個十一月,都在忙一些瑣事。不過雖言瑣事,卻也和自己人生有著重大的關聯,只是干係已久,不免為瑣。因而荒廢寫作一段時日,重而拾之,只能希望自己筆鋒無為倦怠。

        近來陸陸續續的將大春老師的新舊著作讀過,有些新讀有些重讀。其實大春老師的著作,自己第一本接觸到的,就是小學某個已經忘記姓名的嚴厲老師,在小學四年級時送給我的《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當時就被這野小孩給逗弄得十分高興,豈知真正的大頭春竟會在十年後成為自己的大學現代小說課老師。後來又陸陸續續的接觸了大頭春另外兩本系列作《我妹妹》、《野孩子》,其中《我妹妹》還送給了當時小學畢業,迫不得已得要搬到新竹,一位如今依然是好兄弟的「曾加」。加以國中胡看一堆雜文,〈將軍碑〉、〈四喜憂國〉皆在其列。可是這種張大春著作閱讀的「娛樂性」,在上了大春老師的課,以及閱讀了《城邦暴力團》後,被徹底的「摧毀」。

        有幸成為大春老師在輔大開授「現代小說」課程的最末一代學生,但那種上課的戰戰兢兢程度,卻比上慶公的文字學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慶公當年教授文字學,身為系主任,一年上下來幾無笑語,可是文字學畢竟還有理路可循,最後竟然可以讓我摸得九十多分的高分。而大春老師的小說課,上學期講的是「情節」,侃侃從西方各式的文學主義談起,並從中開列為數不少的書單,猶記得第一本「課本」是約翰‧厄文的《心塵往事》新譯本,厚達八百多頁。當時,忘了是哪位玩的過火的同學沒有看書就前來上課,當堂就被大春老師給轟了出去,現在還是印象深刻。不過在那一年的磨難裡頭,倒還真的是隱約抓到了讀書的要領,至今受用。可是,小說這東西在我心中,就再也不是單純的「娛樂取向」了

        然而讀《城邦暴力團》就是另外一件「打擊」了。當時時報一集一集的陸續出版,六十九元買到第一集,就被裡面虛虛實實的張大春魔幻自傳給吸引了進去,直至第二集,都當作武俠小說來讀,可是第三集起大量參雜了中國古典元素以後(講直白一些,就是怎麼小說他媽的用了文言文!),那種閱讀進度簡直是舉步維艱,好不容易啃完了第四集,至今我還沒有勇氣重看一次!

        至此,我懂得了小說閱讀的嚴肅性。

        不過張大春作品在我的心中,總是留下了「陰影」,碰到小說時往往開始會長時間的思考了。不過近年來大春老師的寫作,卻讓我看到其細緻的一面。首先,那就是《認得幾個字》、《送給孩子的字》這兩本書。這兩本書以中國文字教育作為偽裝,因為裡頭根本就是大春老師與孩子的日常相處故事,透過文字的介紹來包裝著與孩子的相處。當然,從其中也可以提醒你如何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即使是在這個整天都是「愛台灣」的環境之下。

        而照片中的三本書,則是大春老師近年來的計畫著作,書名早已決定:《春燈公子》、《戰夏陽》、《一葉秋》、《島國之冬》。目前最新一冊《一葉秋》剛剛出版,當然隨之入手。大春老師說故事的功力也在這幾本書裡頭展現出來,《春燈公子》頗似《世說新語》志人筆記,雜以老師近年來的古典詩歌,呈現出一種傳統說書傳統,可是雖在讚賞與嘻笑怒罵之間,尚有一絲溫柔──這是春天。可是到了《戰夏陽》,從楔子與司馬子長之間的交談,就已經表先出一種「進取」的寫作態度,所以《戰夏陽》寫作與《春燈公子》相比,其批判性強烈,有些文字根本就不能稱作小說,然而依據大春老師顛覆故事的習性來看,這是正常──正是如火的夏日。最新的《一葉秋》則是如大春老師自己說的,這是一本張家傳下來的故事(是嗎?),取其「見微知著」、「一葉知秋」之理名之,因而裡頭的故事還真的不單只是故事罷了,至有某些「啟示」(諧謔的?)存在──恰是隱微的秋季。至於寒冬如何呈現在大春老師的筆下,真是令人頗為期待。

        前文談到了許多憶舊往事,提及的「讀書」一事,進來讀的這些書裡頭,或許是齊邦媛的《巨流河》、聶華玲的《三輩子》,還是張大春的《送給孩子的字》,又或者是村上春樹的各種散文集,皆不約而同的提到「讀書」這件事,或者說是習慣,真是上天賜予我們還能時時栽入書冊之中的人,一種最為受用的禮物。自己看到這樣的文字時,不免慶幸還能在三十歲前遇上攝影,保持讀書!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時尚考》與《逐光獵影》

最近常讀這類屬於藝術設計類的書籍
        會大量將閱讀觸角延伸到這類型藝術設計類的書籍,也是這半年來的事,以往碰這類書籍的數量大概一年僅一、兩本吧。說真的,以往就對「拍照」頗有興趣,還記得高中時,在畢業旅行的時候,適逢獅子座流星雨最大量的日子,而班上有個同學當時就有單眼相機,那晚我則是一直跟在他的旁邊問東問西,他大概也覺得煩了。直到唸研究所時,我才擁有了第一台的數位相機Nikon Coolpix E4600,這台相機足足陪了我兩年,也拍攝了很多生活照片。但是我逐漸感受到很多東西受到了機身的限制而無法拍好,於是換成了Canon S3IS這台相機,這台相機至少陪了我三年,也讓我磨出了一些攝影的底子,至少讓我弄清楚快門跟光圈的配合究竟是什麼。直到我當完兵,第一次帶S3IS到香港去,卻在夜景上飲恨(但一半的責任在我沒帶腳架XD),才有了換單眼相機的打算。在購入DSLR的一年多以後,也就是距今大概半年多之前,我才慢慢開始思考什麼是「攝影」,因為以前就單純的只是想把照片拍的很美這樣罷了。

舊香居,辜老師親切的為我簽名!
        我這半年來比較多讀各類型的書籍,原因也在這裡,因為我發現,靠著相機的觀景窗,其實可以有很多的東西可以透過它來思考與表達,我看事物的角度變的更為細膩,所以,快門按的速度也稍慢了起來。《時尚考》變是這種想法轉變後而購入的一本書籍,當然,作者辜老師也是我自己在臉書上遇見的一位善與讀者互動的作家。

        從小我就認為自己跟所謂的「時尚」無緣,在我的思考中,那都是些「好野人」才能夠涉足的領域。所以高中、大學,我的穿著以及使用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地攤商品,直到完成研究所前兩年的課程之後,由於在寫論文以及為期一年的教師實習,所以除了論文寫作外,比較多時間會去街上溜達或是看一些平常少看的雜誌。出於「實用」的概念,我開始購買有牌子的背包、鞋子或衣服,不得不承認的是,以前我總以為東西能用就好,名牌有何屁用!其實買了這些有牌子的東西之後,才知道排除掉外型有設計感的因素,這些有牌子的商品,耐用度都是一等一的!以往地攤買100元的背包,一年得破個兩、三個,可是買了一個1400元的背包以後,用了四年,連一點點脫線都沒有!加上有牌子的衣物,其實都還蠻有設計感的,自此,我才脫離了「反名牌」的思考。

        辜老師這本《時尚考》是增修版,裡面增加很多新加入的插圖以及幾篇新文章,這本《時尚考》先簡略的介紹時尚的歷史,再分國家介紹其時尚發展,甚至是很多提倡者那些有意思的故事,以及該國的時尚設計師與品牌。你可以在這裡面大致的瞭解時尚的發展,也不得不佩服這些藝術的先鋒者開創出來的領土,你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時尚與品味之間的聯繫與啟發。不過這本書算是一本比較概論性的書籍,真希望辜老師有機會可以出個八百頁的時尚磚塊圖文書,光這150頁的書籍,讀來實在意猶未竟啊!我也十分榮幸和辜老師在舊香居碰面了,好在辜老師說,今年八月份會有一本新書,那將是介紹百貨公司發展的書籍,辜老師也讓我在他的iphone裡看到新書的封面設計圖,當然也介紹了一下這本尚未面世書籍的蝴蝶頁設計(是個挺有意思的「進」、「出」觀點)。看來舊香居真是個大坑(無誤!),常去的話會被吸引著一直心癢難搔吧!順便幫忙廣告一下,從4月2日起,舊香居地下室有版畫展喔,我已經去看過了,裡面有很多張作品頗吸引我的!

        另外一本則是范毅舜的《逐光獵影》。買這本書是在誠品書店看到它正是三月份誠品的推薦書,翻了一翻,裡面談的攝影概念與我最近的思考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我更喜歡的是他每幅照片都有他如何去拍這個照片的說明,以及這張照片之外的隨手手札,讓我可以知道除了相機的設定數值之外,那顆觀景窗背後的腦袋究竟在想些什麼。加上我很喜歡他表達的一個意念:「攝影的本質就是紀錄『光』的過程,而你如果可以從身邊事物發現上帝創造的光賦予其事物美麗的感覺,那你就真的踏入『攝影』之門而不自知了。」所以回家後就在博客來訂購了。作者用極順暢的文字來談攝影這回事,以及他對於攝影的看法,甚至是觀察事物的形式訓練方式,所以初學者能夠在此獲益良多,而玩相機多年的朋友應該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不過,比較可惜的一點是,出版社的文字編輯與校稿人員的素質欠佳,明明范毅舜老師的文章讀起來都很有感覺,可是卻因為校稿的不確實,出現了許多錯別字,造成閱讀有時會因為這些「殘缺」而感到些許遺憾......

        我很慶幸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追逐很久,又沒有正確答案,只能自己摸索的興趣,也感謝「攝影」這個東西,能夠讓我更愛我身處的世界,更刺激我對於所有事物的看法。這兩本書,正是我這半年來思考逐步改變後,所涉獵的一些書籍之一,所以推薦給各位。看來,Michael Freeman的《攝影師之心》將更是一本必定入手的攝影書籍了......攝影果然是個錢坑啊XDDDDDDDD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跳不出的傷痛與解脫 ── 張翎的《餘震》

        這學期的國文課程,多了幾堂我可以試圖自由揮灑的課程。其一,稱作「閱讀寫作」,其實是學校國文老師們搶來的彈性課程,但知曉其中枝節細處,故不能作為國文課的幌子,正合我意。其二,在日本旅行期間,接到電話,因為社團老師不足,要我開一個每班輪流二週四堂課的社團課程,是以名之以「詩歌欣賞與習作」,謂之令學生能欣賞詩歌作品,私心則為講述自己喜愛的音樂與詩文。所以這些課程上起來,頗為享受。

        上一週的課程裡,是開始於James Blunt的〈You're Beatiful〉,透過陳綺貞的翻譯,至少使學生這首有點令人動心,卻又有些傷心的作品有些了解。當然最後是結束在科索沃戰爭的講述之中。以此為引,要這些小傢伙們寫下兩百字小故事。當然,多數的小朋友還是以懵懂的愛情當主題,不外乎莫名奇妙的陷入戀愛,又莫名奇妙的分開。其實有些曲解這首歌帶來的故事了,只有一個學生例外,標題為《老情人》(我讓他們自定題目)的文章,敘述了她和祖母之間的情感,以及懷念。因此觸動了我想講述傷痕文學的念頭,加上數日前看了《唐山大地震》,《餘震》就成了這兩日的閱讀品。

        猶記大一開學前夕,九二一地震使得我們這屆的大學生涯與眾不同,開始與結束都在極大的災異之中度過,始於九二一,終於SARS,連畢業典禮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戶外毒辣的太陽下結束。 於是想起大一上的文學概論課程,廖師特別選了〈蘭亭集序〉當作見面的開場白。上課詳情為何,實已忘卻,但王羲之在春和景明的曲水流觴之間,為此集留下了序言紀錄。韶光易逝,所以序中言道「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所以為了保留那歡快的吉光片羽,集時人之作,而此序亦隨千古書法名作留諸後世。然此歡快之景,得永恆哉?

        因此在電影之後,還買下了張翎的《餘震》。書中的王小燈三十多年不得解脫,一再的困在七歲時的瓦礫堆下,那隨時迸發的頭疼,也時時刻刻隨著母親的選擇一再撞擊著自己,直到後來重返家鄉,聽到弟弟的一對龍鳳胎命名為「紀登」和「念登」,才走出了這三十多年的餘震。

       事實上,小說和電影的差異頗大,小說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王小燈,其餘的角色刻畫並不十分深刻,比起電影,若純就角色而言,電影中的人物反較小說更加細膩。但小說中的王小燈,與電影中的女主角王登相比,其實小說裡頭,王小燈的痛是更加深沉,而且更為掙扎的。小說的痛,其實和主角相繫甚緊,主角的失眠狀況,就讓情節成為了完全的黑夜,直到最後主角「似乎」才推開窗,見著了那一線曙光。可是電影則是充滿了溫暖,即使後來女主角到了養父母家中,受到的愛卻是如此無私(小說則是女主角在養母死後卻受到父親的性侵害),直到最後還是被愛所包圍。然而小說卻讓女主角走不出地震陰影,所以拚了命的想把一切攬在身邊,所以女兒離開了,丈夫也離開了,到了最後又是獨自一人,因此王小燈也才決定踏上了歸家之路,在故鄉唐山,找到了解鈴的方法。

        短短的一、兩萬字,交代了這三十年的故事,留給讀者無限的哀傷感受,就如同作者序中提到,他說:「《餘震》事關於疼痛的。一種天災帶來的,卻沒有跟隨天災逝去的心靈疼痛。一直到我寫完最後一個字,我依舊沒有找到緩解這種疼痛的藥方。」所以讀這部短篇小說時,那種心頭上的沉重,是一直增加著的。好在馮小剛詮釋的劇本,使得小說中的王小燈得到了救贖與昇華。回想電影情節,即使為當時感受到電影中女主角的心痛而落淚,但至今讀完小說版本,電影版的疼痛則是成為了讀者的緩解劑,整個作品似乎才更為圓融。很難得原著的情節可以透過電影而圓滿。


延伸閱讀:能有多少不捨?──《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