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誌推薦閱讀文章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能有多少不捨?──《唐山大地震》

       實際上,對於這些有關傷逝追悼的電影,我是有興趣,不過卻非常害怕。我看的最近一部傷逝電影,記得是在幾年前,一個人在家裡靜靜看著有關於九一一事件的電影《從心開始(Reign Over Me)》,看著亞當山德勒所飾演的角色自己一個人說出自己對於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導演刻意將這段影片定焦,而且是完完全全的獨角戲,毫無配樂的橋段,亞當山德勒那樣撞擊人心的獨白,讓我整個人陷入一種極盡哀傷的情緒,然後崩潰大哭,那種逝去的傷痛一直纏繞著我很多天。所以我對樣這種電影的情緒承受力,其實要做好很大的準備。

        而馮小剛的這部《唐山大地震》,在台灣則是未演先轟動,因為大陸內地、香港等地先上演,台灣則是在網路上可見許多正面的評價,因而才決定觀影。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時,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和我同年齡的朋友們,大概都是那年成為大一學生,剛好921地震當天正是開學的前一天。當天半夜就被地震搖醒,也從來沒有感受過這麼強烈的震度,所以整個人坐在床上根本就是傻住的,直到了隔壁房間的學長開始打了電話,從各通電話中的談話間陸續了解到了災情似乎很嚴重,才驚覺事態不對,應該趕快打電話回家,我還記得電話剛通時,老爸一聽到我的聲音,我還沒開口,他們就先問:「沒事吧?」這樣的一段記憶,一直讓我很難忘記。

        這部電影,也是一開始沒多久,就發生了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的電影海報,有一張寫著「23秒,32年」所以主震應該是23秒,不過電影中的搖動至少歷經三分鐘。除去這部份或許有些誇張之處,剩下的就是令人動容的親情了。「都救吧!」當然是一個龍鳳胎母親死去丈夫之後,對於被壓在瓦礫堆中兒女的呼喊,可是兩個只能救一個,母親依然哭喊著:「都救吧!」卻無可奈何。於是只救出了弟弟,挖出了姐姐的「屍體」。但最後姐姐奇蹟似的生還,耳邊卻只聽見了母親後面那句「救弟弟」,帶著這「恨」過了32年。

        殊不知,從此開始卻各自展開長達32年那樣「不捨」的人生。母親不捨死去的丈夫和女兒,唐山舊居一住30年;弟弟不捨母親三生之恩,侍親至孝;姐姐則捨不去唐山大地震後創傷,封閉內心30年;養父不捨妻子、女兒,相守、等待了30年。一個人究竟有多少30年可以過,卻都在這樣悠悠的不捨中度過了,原諒了。

        在這樣的情感之中,我的情緒一直被堆積著。記得最近情緒被堆積的如此之厚,則是在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本書了,夜讀此書,久久不能成眠,今天看了這部電影,勢必輾轉反側而不得寤。

        中國人這個民族,萬般情緒皆可淡泊,唯親人之情,是烈之如酒,濃之如血,深之似海。所以,大難之來,所有的情緒化為千絲萬縷,都牽繞在至親身上。《唐山大地震》中亦如是,整部電影的情感,其實都是非常壓抑的,但卻拉扯出中國人那種綿長,永遠不可能連根拔除的親情。因此,母親大悲之後,還要忍痛接受婆婆要求的骨肉之別,直到孩子回頭決定與母親同在,才放聲哭喊;一個全然慈愛的父親,直到女兒不見音訊,為了尋女才第一次動手打人,也在女兒失而復得之後,才宣洩出情緒,回頭卻望向熟睡的外孫女;而女兒則在救災的同時,發現了母親不只有說「救弟弟」這三個字,而是無法「都救吧」之下的無奈與痛苦,轉而將恨化為愛,以及深深的自責。

        這部電影是和爸媽同看的,沒有在劇情的推展中講話是很難得的,就這樣靜靜的看完電影。同時我的眼角的餘光,瞥見了父母總在悠悠的不捨之中擦拭淚水。


延伸閱讀:跳不出的傷痛與解脫 ── 張翎的《餘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